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掌握当前全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状况,进一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深入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11月期间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郑州、沈阳这8个省市目前在押的25岁以下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2.
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多人合伙作案、作案手段简单等特征。分析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和聋哑青少年犯罪及归案后的心理特征以及当前办理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难点,应正确把握"宽严相济"的执法尺度;拓展和改进特殊教育学校对聋哑人的教育方式;以配备、培训结合的办法增强办理聋哑人案件的专门力量;进一步加强对违法犯罪的聋哑青少年的帮教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和尊重聋哑人的良好氛围,切实防范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令人担忧.本文从社会转型期的角度审视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和心理因素,提出必须从社会入手,破除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的"三角债",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青少年教育问题,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4.
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少管所、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74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根据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将青少年分为3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组和无违法犯罪行为组.研究结果表明,严重、中等、无违法犯罪行为三组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父母监控均存在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矛盾性、父母监控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道德观和父母监控水平越高,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从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情义需求、欲望、生理需要等方面,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并从青少年的个性结构特征、环境影响、网络影响、学校教育、家庭因素以及个体主观方面等讨论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最后就如何从社会、网络、学校、家庭、心理学等方面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预防体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蓝海 《桂海论丛》2001,17(4):90-92
环境和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不良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研究家庭不良环境是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根源 ,从而找出对策 ,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一直居高不下.这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战略方针.要进行综合治理,必须从多角度来探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以便寻找多方面的对策.本文将以亚文化群这一社会学理论为视角,以广东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提出一些看法.基本看法概述如下:从广东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看青少年违法犯罪亚文化群正在形成.拜金主义是青??年违法犯罪??的精神支柱.但拜金主义并不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群体的“独创”,而是??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公民法制意识的强弱反映出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而青少年一代的法律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便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犯罪学领域的一个重点,如何有效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本文是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治理的一次探究。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及比重均呈上升态势,以侵财型为主,但违法犯罪的种类、领域有多元化趋势,违法犯罪主体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绝大多数,暴力性突出,地域化特点显著,动机多样化,侵害对象以流动人口为主等特点。预防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应正确评估流动人口地位、作用,逐步健全预防治理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体系,以《流动人口管理法》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增加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居民间的亲合感,减少流动人口青少年因受歧视而形成的对立、仇视情绪,开放教育资源,预防流动人口青少年因就学、就业困难而诱发违法犯罪,实施农民工最低工资限制,开展法律援助,减少流动人口青少年合法权益受侵害后产生的报复性违法犯罪,建立问题流动人口青少年帮教、挽救组织。  相似文献   

11.
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田成有 《思想战线》2001,27(5):81-86
在我国广大乡土社会中,民间法与国家法同时存在,这已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民间法与国家法既存在矛盾冲突,但又具有可以消解和转化的条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二者的互动与相容关系,在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建构现代农村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法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古代自然学、中世纪神学时期的自然法学、古典自然法学,近现代自然法学,其中古典自然法学时期的自然法学的理论是最为杰出的,它是建立在批判中世纪神学的自然法学基础上形成的,以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一时期自然法的理论十分完善,为西方世界的文明法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了掌握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内容,本文分析了古典自然法学中的自然法观念的起源、特征、意义以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3.
阮防  彭礼堂 《理论月刊》2004,(11):149-150
法对现代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指引、预测、保障、强制、评价、教育的功能,道德对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凝聚、激励、协调的功能,现代企业管理要特别强调法律制度建设,同时亦不可忽视道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爽 《前沿》2011,(1):100-103
社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社会整体福利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社会法与民商法共同居于基础的地位,因为社会法代表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和社会主义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法以其不同于民商法的理念和制度,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依法治国要求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故而,商法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点领域。商法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硬商法建设、软商法建设和商事纠纷化解机制的建设。在硬商法建设方面,需重视体系化建设,通过立法、修法、法律解释完善硬商法;在软商法建设方面,应加强商会治理、赋予商会自定规则、自律自治的权力;在商事纠纷化解机制建设方面,不仅要对仲裁机构实行去行政化改革,亦应对诉调对接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李剑 《前沿》2011,(5):91-96
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的"现代化"变迁,但在基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法和基于各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习惯法之间,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断裂与差异,这是造成当代中国社会"国家法"与"习惯法"二元并存状况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解决二元法律困境的关键不仅在于两种研究旨趣的交流与结合,因为隐藏在两种偏向背后的,依然是国家法(甚至包括国家的民族立法)与习惯法两种话语之间的分离与隔阂,只有在超越国家法—习惯法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法律移植的概念及其价值切入,述及法制现代化进程对法律移植的要求及法律移植对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论述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应坚持科学性、本土化和适度循序渐进原则。  相似文献   

18.
多数时候税法被界定为行政法的子部门法,为此,税法与私法的关系理所当然地与公法与私法的关系等同。随着税收债务关系和平衡论的引入,税法的纯正公法属性遭到质疑。所得在税法和私法中的融通进一步证明税法与私法并非泾渭分明。市场关联性和等价交换理论则凸现税法的私法色彩。本文正是从以上几个角度对传统的“税法与私法的关系就是公法与私法的关系”的命题进行反思,以重构新的税法与私法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两法衔接的若干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是此次新修《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应当首先肯定其中两法衔接内容在及时性、实用性以及未来修法的指导性等方面的进步意义。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即两法衔接在立法理念上可能稍显配合有余、制约不足;在立法技术上稍显构建框架性有余、面向精细化不足。具体而言,存在立法的不协调、不一致及立法中的相对缺失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立法中,应该更加强调双向衔接,重新构建强制措施衔接机制,更加强调检察机关的制约作用,明确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内容以及逐步建立律师在调查问题中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之关系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却均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笔者认为,分属于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则与道德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从整体法角度来探寻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更为清晰地认识这一问题,须从各个部分法的角度分别进行解读,而刑事法视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借此视角,我们会发现,道德与刑事法律之间的联系较一般法律更为紧密,法律与道德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则取决于法律反映终极规范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