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芳兵 《传承》2011,(20):82-83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使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更具有感召力和公信力,能使政府发布的各项决策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可在现实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府信息公开对于保障公众对政府工作情况的知情权,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特殊情况下消除政府与公众间的隔阂,以及塑造公开、透明、富有诚信的政府形象都有很大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2.
良好政府形象的建立可以正面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地位,而构建政府形象模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文章结合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出了政府形象模型,该模型包括:政府理念识别系统、政府行为识别系统、政府视觉识别系统、公众满意。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众传媒对于党的执政形象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政治空间的透明性,拉近了政治系统与公众的距离,便于执政党、政府开展政治传播,宣传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信息传播的无孔不入以及日渐活跃的公众舆论活动也会给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处理好执政党、大众传媒与公众间的信息、舆论互动,是现代传媒时代党的执政形象维护与塑造之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新闻发言人,搭建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塑造民主、开放、负责、透明的现代政府形象。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一种制度创新,毫无疑问地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5.
论媒体与警察形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公”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何谓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6.
陈建芬 《小康》2007,(9):19-21
通过新闻发言人,搭建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塑造民主、开放、负责、透明的现代政府形象。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一种制度创新,毫无疑问地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崭新的平台要素,政务新媒体为政府形象系统的塑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简化了形象塑造的过程,提高了形象塑造的效率。当前,从政府形象系统的角度来看,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和运行仍然存在一些可以完善和改进的方面。应当在政务服务标准化的理念指导下,以政府形象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个系统为框架,建立政务新媒体标准化体系,进而实现政府形象的整体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静 《重庆行政》2015,15(2):87-88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不仅作为一种传播意义上的存在,还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叠加的存在.这种复合型的存在深刻影响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深刻影响公务员自身的形象定位和形象塑造.毋庸置疑,公务员形象无论在行政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具有一种标杆意义,不仅关乎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用,还对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认知具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公务员形象,是政府宝贵的无形资产,关系着政府的威信,其中更蕴含着普通民众对政府的期望.更至关重要的是良好的政府形象关系到政府目标的实现,是社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能够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政府公信力,能提高公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因此,公务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塑造自身的形象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呼唤重塑政府形象王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塑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新形象,不仅关系到民心的凝聚、政府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一政府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  相似文献   

10.
屈群苹 《前沿》2014,(7):14-15
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不仅涉及政府的理念与行为,而且与公众的认知模式、民意互动与意见反馈等要素息息相关。政府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文章认为,只有不断地去了解民意、排解民忧、汇聚民智,提升政府自身软实力,才能渡过正在肆虐的信任危机,塑造诚信、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石小娇 《传承》2012,(5):1-1
一个执政党要长期保持执政地位赢得公众满意,加强形象塑造,树立公众信任的优良形象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生活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基本组织力量。加强党的形象塑造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饶世权 《前沿》2013,(13):58-61
法治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法治行为的认同和肯定评价,其以自身权利的承认和实现为评价标准.因此,只有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才可实现公众的权利,从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而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是指政府承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承认政府合法的公共权力,并彼此确保对方合法权利和权力实现的法律制度、理念和行为.实践中,成都市的“模拟拆迁案”“城管执法冲突案”分别代表了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相互冲突的两种形态,对塑造法治政府形象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应当坚持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基本原则,运用公开征求意见、模拟执法等具体行为方式,在改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等保障条件支持下,构建实现权力与权利相互尊重的协商——合作机制,塑造法治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3.
政府形象塑造:动因、价值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形象决定政府威信,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政府在公众中才有声誉和威望。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形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象危机",危机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形象的塑造是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去努力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化解危机,更好地塑造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在网络时代,政府引入CIS理论进行电子形象建设、塑造电子政府形象的必要性和建设内容;并主要从价值建设、行为建设和视觉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府应该如何进行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共传播是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我国的政府公共传播存在制度不健全、公众不信任、人才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政府形象,也不利于公众知情权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权利的落实。通过总结我国政府公共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可以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水平的提升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  地区形象就是指一个地区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这一地区的内在综合实力、外部客观形象以及这一地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所给予的总体的综合评价。换言之,地区形象就是一个地区给人们所留下的一种印象、一种感受、一种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人们给这一地区一种好与坏、强与弱的评价,并以此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对于我省民族地区来讲,把塑造良好的地区形象作为一项扩大开放、促进开发,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首选战略或基础工程,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第一,塑造良好地区形象,是改变民族地区区域条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的历史背景下,现代国家治理中所内蕴的参与、平等、协商等价值要求一种新的制度形态。借助道格拉斯·诺斯提出的概念,权利开放秩序不仅可以视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形态,也为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路与方向。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塑造能动性政治来打造行动中的社会与公民,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另一方面以完善责任政治来促进政府回应,提升政府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开放有序、流程顺畅的政治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政府形象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已成为政府形象塑造不可缺少的力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政府形象塑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了解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在新媒体时代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寻找新的、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社会形象”,为当前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树立人民警察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并明确塑造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途径和方法,切实解决损害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多方面问题,齐心协力共塑人民警察良好社会形象。一、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社会形象意义重大社会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和表现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总体看法和基本评价。我们的人民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团体,都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总的形象。这种形象可…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4,(9):76-76
赵泽洪、朱亚兰在《长自学刊》2014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政府形象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已成为政府形象塑造不可缺少的力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政府形象塑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了解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在新媒体时代为我国政府形象塑造寻找新的、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