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早在先秦时期,巴人和三苗的一支即已在武陵地区生存繁衍,发展成为现今武陵地区的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自汉代起,汉人就以相当的规模进入本地区。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共生共存、博弈互惠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熊元正 《今日民族》2003,(10):41-46
苗族有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等精湛的工艺,因此苗族的服饰绚丽多彩。 苗族发祥于长江流域的古云梦泽地区,然后自西南方向迁徙,湘西、黔南、桂北、滇东是苗族主要分布地区。苗族大分散小聚居于高山地带,因此支系繁多,语言、生活起居习惯、饮食、服饰、风俗彼此间都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3.
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三世纪,苗族先民就已劳动生息在今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后迁移到湘西和黔东的“五溪”地区。唐宋时期,苗族先民开始进入岭南地区,以后又不断西迁,散布于广西各地及广东西部地区,逐步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在广西,苗族集中分布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等四个自治县内。大分散、小聚居是苗族的分布特点。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过去认为其特征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建立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原生时期的概念已经被事实所突破,很多民族内部语言已经是不再统一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也不再有共同地域的概念了,基于此,经济生活也就极少表现共同的特征,只有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仍顽强的存在着,一度出现的全球性的“寻根热”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状况,美国的黑人、苗民、印第安人等就是如此,日本大和民族也如此,在我国也存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万娟 《理论月刊》2005,(11):122-124
湖北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成分以土家族为主、兼有苗族、侗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封闭式地保护和传承,重要因素之一是地域封闭在过去粗放型经营、破坏性开发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对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起了保护作用。但这些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受汉文化以及通过媒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族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本文对湖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我国西南民族聚落形态,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而形成,有聚集型和散漫型两种基本形态。西南民族聚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与该地区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分布特征相关税,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特征。应采取多元的视角研究西南民族聚落。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疆土,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汉族由于在历史上融合了许多民族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并在我国各民族中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最高。各少数民族人口较少,1953年普查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但居住地区十分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大多是广大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多个少数民族之间,往往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和交错聚居的格局,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到了近代,我国各民族共同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共…  相似文献   

8.
陈眉江  蒋鸿兴 《创造》2007,(10):54-55
云南省推出的60个特色旅游小镇,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哈尼、彝、苗、纳西等民族聚居地区,建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也保留少量的元代建筑.因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又产生了多元文化,各地建筑风格有其相同点,也有区别,又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34万余人,分别聚居杂居在12个县(市)的部分村寨里。其服饰的风格式样、图案色彩、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除支系不同有不同样式外,同一支系同一种苗族服饰中,还有青年式和老年式的区别;青年妇女服饰中又有婚前婚后之分,生育前和生育后之分,盛装和便装之分。这些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外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服饰纹样也可以说就是文字,通过它,可以寻找出民族迁徙、民族性格及其审美意识的形成等等痕迹。 通观贵州各地苗族服饰,皆以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圈,因而有不同的美学特征。黔东南苗族服饰以艳丽的点组合成五彩斑斓的美学特征;黔西北苗族服饰以明显的几何块面组合成粗犷朴实的美学特征;黔西南苗族服饰以秀丽的线组合成含蓄内在的美学特征;而黔  相似文献   

10.
李平 《传承》2008,(16):90-91
清代,大量外来移民进入武宣,使武宣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族群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长期的杂居与聚居生活中,土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有经济上、文化上的冲突,乃至武装械斗,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民族、族群之间逐渐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量外来移民进入武宣,使武宣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族群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长期的杂居与聚居生活中,土著与移民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有经济上、文化上的冲突,乃至武装械斗,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各个民族、族群之间逐渐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而且要加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去年盛夏时节,笔着借前往嵩明县回族聚居的大营办事处和苗族聚居的三转弯办事处拍摄电视片之机,对这两个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作了一些调查了解。笔者发现,认识和研究这两个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对多方寻求民族地区解放生产力的办法和途径,颇有启发。紧傍显眼公路的大营办事处,1978年时,其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与地处梁王山西麓的三转弯办事处齐名,被列为嵩明县内的贫困办事处。耶时的人营和三转弯,一个在山区,一个在半山区.每个劳动日只挣几毛钱,“一年到头,洋芋不接包谷”,是两地人民群众生活的写照。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14.
近代苗疆的土地分配关系是少数民族土地占有关系的一个例证。诸多宏观材料表明苗疆的土地占有相对集中,但从典型材料看,土地占有却是相对分散。如果去除宏观材料来源于民族交融区的原因和苛捐杂税、抓兵拉夫的外力,典型材料则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其民族成分更加单一。苗族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低下、农民对土地比较看重、农村副业和家庭手工业的辅助,以及分家析户的传统等诸多因素都分散了集中的土地。需要强调的是,苗族地区的土地分配不均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5.
万德明 《云南人大》2008,(10):31-33
祥云县地处大理州东大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境内居住着汉、白、彝、苗、傈僳、回六个世居民族和十九种少数民族,全县有三个民族乡镇(米甸镇、东山乡、普溯镇)。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456847人,少数民族人口812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78%,其中:苗族588人、回族510人、其他民族1920人,多数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以大杂居、小聚居形态分散在二乡六镇、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民族民居建筑,在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聚居的地区,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吊脚楼式民居。这是贵州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据史籍记载,上述诸民族历史上都曾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因种种原因方迁徒到我国的西南地区安家落户。这些民族的古代人既然生活在水网地区,面临的是温湿多雨的环境。因而在营建自己的栖身之所时,在当时存在的巢与穴的两种居住方式中,就只能选取巢居的  相似文献   

17.
普米族是云南省西北部的山居民族。其居住地区属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高山峡谷、小块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泳多南北走向。境内雪山群峰峰嵘、气势磅礴、巍峨雄壮.普米族居住比较分散,以滇西北的兰坪、宁获、丽江、维西和永胜人数较多。此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等五,也有普米族分布。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人口分布的一个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之形成特殊的自然生活小区。长期的封闭状态,使得普米族很少与外界交往,社会发展也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非常复杂,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一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例如,藏族和蒙古族居住虽然比较集中,但藏族除在西藏居住外,在四川、青海、云南等地也有聚居区;蒙古族除在内蒙古外,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有聚居区;回族居住状态更加分散,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维吾尔族虽然集中居住在新疆,但在新疆境内聚居和杂居着哈萨克、柯尔克孜等13个少数民族。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9.
欢腾七乡     
《今日民族》2008,(3):I0006-I0007
文山州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并逐渐形成了“汉族、回族住街头,壮族、傣族住水头,苗族、彝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的分布特点,各民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又都保留了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艺术形态和习俗风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显得古老质朴、丰富奇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民族长期以来就是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杂居,形成了既有一定聚居区域,又分散居住在其它地区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民族散居和杂居的状况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党和政府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工作十分重视,把此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都一律予以尊重和保护,并根据散居、杂居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采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