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恒 《前沿》2012,(10):41-43
在前民法时代,人们受宗教神学思想的禁锢,人被神所淹没,意志不是人类意志,神的意志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意识形态主宰。后来,随着智者学派的兴起,为人们吹来了早期的人文主义哲学之风,受其滋润的民法才出现了人的意志,这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也是民法中意志的首次嬗变。然而,受到当时城邦-家庭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人的意志是整体主义下的集体意志,个人远未走出集体的窠臼,个人主体性地位的获得要等到中世纪后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王恒 《前沿》2012,(17):74-76
纯粹的个人自由意志仅有在理论上的意义,个人自由意志只有通过交往在实践形成共同意志才有真正的意义.把权利放在群体中观察,给意志以背景,这样的自由才能具有实践理性能力.这个过程恰恰是伴随着社群主义思潮对个人自由主义权利观的“挑战”而逐渐形成的.从自由意志向统统意志的转向是民法意志的第三次嬗变.  相似文献   

3.
张丕建 《淮海论坛》2009,(2):23-24,31
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研究民法必然首先涉及到民事主体问题.可以说民事主体是民法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关于民事主体.在民法理论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应当说,无论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无论哪个时期的法律,都是由人创制的。人创制法律固然出于利益的需要,但是人之所以能够创制法律.原因之一在于人有意志,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民法自不例外。民法是人法,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来定分止争、确定名分归属的。人有意志,人因此才能支配自己的财产和人身,通过支配。实现自己的意志。因此,所谓的名分归属表面上是将一个名分归属于一个主体.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将名分归属于一个意志。民事主体之所以为民事主体,是因为法律承认其意志资格,法律不承认其意志资格.就是不承认其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4.
蒋乐蓉 《前沿》2010,(3):35-38
从民法哲学视角出发,提出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是整个民法哲学研究的本原;探讨了民事主体的自由意志实现的内、外在条件;黑格尔的民法哲学的本原思想对当代学者研究法哲学等相关内容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和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6.
意思自治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民法上的反映,作为传统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地位被奉为神圣的、不可动摇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意思自治原则受到冲击,当事人的意志自由丧失其原有的绝对支配地位,意思自治原则受到了现代民法的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7.
<正>人们关于民主与自由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多数人的意志得到合法的体现就是民主,个人意志的表达就是自由。因此,有理由认为,民主是相对于个人自由而存在的,个人的自由可以存在于民主之中,而民主却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限制。因此也可以说,自由是对个人而言的,民主是对群  相似文献   

8.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宪法?现代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存在许多的法。除宪法外,还有刑法、民法、商法……等等。宪法既然是法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宪法与其他一般的法相比,具有共同性:它们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都经过特定程序而成为国家意志(法);都具有强制力,由国家强力保证其实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恩这个对法的最本质的定义,适用于任何国家的一般的法律,同时,也适用于宪法。  相似文献   

10.
贾军  王立军 《前沿》2013,(9):51-53
主体性理念是人的主体性要求在法律和文化领域的具体落实,它要求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以公民为主体,尊重公民的意志和尊严。本文力图分析主体性理念的内涵、意义,并揭示和论证其成立的理由,考察了其在哲学和法律中的演变以及在当今世界民法体系中的现状。最后,以主体性价值理念为标准,对中国民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能对我国当前正紧锣密鼓进行中的民法典立法事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章礼强、王成兵在《学术界》2006年第6期在"中国现今民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本位"一文中谈到:民法要以市民或私主体为本位,以尊重、保护市民的私人利益、自由意志,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力,维护其精神安宁为出发点。民法以市民社会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直接目的。民法赋予人(即市民)各项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民法近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财产制度逐渐被西式的个人财产权制度取代,家庭在法律中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个人越来越强大。而在现行民事法律规范中,家庭财产制度及理念充斥其间,个人财产与家庭财产界限不明,个人责任与家庭责任相混淆。无论是基于对传统的反思还是整理现行规范的需要,都有必要以个人财产权为理论核心,在民法中给予家庭财产制度以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侯国祥 《前沿》2007,(5):122-125
判例制度是普通法法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并由此形成了以普通法和衡平法为表现形式的判例法,它是普通法法系中最重要的法律渊源。民法法系中也存在着判例,但学者们对民法法系是否存在判例法还有争议。作者经过对普通法法系的判例和民法法系的判例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民法法系的判例与普通法法系的判例还有巨大差异,民法法系根本不存在类似普通法法系一样的判例法,即民法法系的法律渊源中没有判例法。但对民法法系有无自己独特的判例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法应适用民法基本原则,知识产权的各项制度在民法中也有重要体现,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要求知识产权遵守民法最高、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准,这样能有效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权利行使以及保护。民法保护知识产权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司法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是民法现代化的起点。21世纪的民法应以自然价值为本位,其现代化的模式将是在国际统一民商法运动的主导下整合并加强国内立法。民法现代化标准在内容上应坚持市场经济标准和时代潮流标准,在形式上应选择总分并存式。  相似文献   

16.
民法作为万法之母,众法之基,在调节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作为一部私法,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同时也对公民的言行举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对法律知识的模糊,特别是民法知识的匮乏,我国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侵权现象,这是民警执法的短板,也是公民一直以来的诟病。民法素养偏低,给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侵犯公民私权利留下了漏洞。民法不仅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也对公安工作有着指导意义。[1]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社会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个人信息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其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之外,也使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毫无防范而被公之于众的危险。因此,必须从民法的视角出发,清晰界定个人信息,提出保护建议,赋予民事主体获得救济的权利,才能使个人信息在民法上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能事业有成?最近,美国一本专门给公司最高领导人看的杂志,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认为一个人能够事业有成有十个原因。 具有向上的意志。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了向上的决心和意志,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难处都阻挡不住。 显示出个人价值。没有个人价值,就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也就不会出人头地。  相似文献   

19.
信用权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个人信用侵权出现新特征。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我国信用权民法立法尚不完善,都是构成网络侵害信用权的温床。鉴于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视民法在个人信息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探索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在民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民法最初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民法最终回归的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民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以私主体为本位,尊重私权,培育私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