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杰 《前进》2014,(9):40-41
<正>大泉山坐落于晋北阳高县城南10公里处,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土石混杂。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泉山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创造了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有效方法。1955年毛泽东主席看到阳高县委、山西省委上报的相关材料后,对他们的做法和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对文章作了精心修改并加了精辟按语。自此大泉山成为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大泉山精神由此发端。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阳高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不  相似文献   

2.
卫洪平 《前进》2014,(7):34-36
<正>3月12日,大同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的主要负责同志,赴阳高县大泉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我这是第二次去大泉山了。重温毛泽东同志对大泉山经验材料所作的按语和修改,一代伟人那种亲力亲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再次使我深受感染。一、大泉山的故事大泉山位于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解放前,当地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山  相似文献   

3.
大白登镇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城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其中置县有近千年的历史,曾是刘邦兵围白登的古战场,山西陈醋的发祥地,毛泽东主席亲自树起大泉山艰苦创业的一面旗。  相似文献   

4.
贺瑞华 《前进》2016,(11):55-56
正北沙岭村位于大同市阳高县王官屯镇东7公里、县城西8公里处,张同公路纵贯全村,共有313户980口人,党员34人,耕地总面积280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杏果760亩,苗木400亩。近年来,该村始终把党建作为头号民心工程,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党心与民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有效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杏果专业村、经济富裕村、和谐稳定村。一、公道执政顺民心。对低保办理、危房改造和建  相似文献   

5.
大白登镇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城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其中置县有近千年的历史,曾是刘邦兵围白登的古战场,山西陈醋的发祥地,毛泽东主席亲自树起大泉山艰苦创业的一面旗。  相似文献   

6.
解先文 《前进》2013,(7):30-31
罗岭村是我省东北部阳高县长城乡的一个小山村,全村78户292口人,2000亩耕地。这里地处云门山腹地,沟壑纵横,出门就是坡,种地靠驴驮;地势居高,海拔1500多米,是全县地势最高的村庄之一;无霜期短,不足100天,与全县平均无霜期135天相比,整整差了两个时令。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村民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2000年全村人均收入还不足千元。近年来,该村综合运用多种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壮大主导产业,迅速从一个特困村跻身到小康村行列。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相似文献   

7.
文水县开栅村,是个平川大村。11600人,其中农业人口9400人,2300多户,3200亩耕地。五十年代,曾荣获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七十年代,又以科学种田小麦丰产一杆旗出过名。改革开放二十年,全村的经济,更是大步发展。村容村貌大变化,农民生活大改善。现在,全村有各类企业36个,个体专业户968个。1/6以上的农户装了电话,早两年村里就开通了闭路电视。全村人均收入连续5年超过2000元。199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5亿元,上交税费近7O0万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100倍和70倍。去年,在…  相似文献   

8.
前瓦屿村地处大溪镇东南面,全村共有510户,1615人,大石一级公路、泽新线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00年被温岭市列入旧村改造试点单位;2004年初,被列入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村行列。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  相似文献   

9.
大咸服村是莒县青峰岭水库的库区村。全村426户,1370口人,1276亩耕地,如果除去500亩荒岭、荒沟,人均可有效利用的耕地不足0.6亩。每逢汛期,青峰水库的水便淹到村心。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大咸服村曾经的贫穷与落后。过去,全村年吃救济粮35万斤以上、“菜金“3万多元。生产靠扶持,吃饭靠供应,花钱靠救济,是个名闻遐迩的“三靠村“。到1992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46元。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全村缺粮断顿的户就达70%以上。治安状况极为混乱。为迅速改变该村的落后面貌,县委、县政府责成政府办公室定点帮扶。近三年来,县政府办公室连续选派三名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副科级干部进村蹲点。经过与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大咸服村在全县库区村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库区村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可从下表看出:  相似文献   

10.
南岭村是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的一个行政 村,全村面积4.12平方公里,村民800人,外来 务工人员3.5万人。改革开放前,这是一个出了名 的穷村。因为脏和穷,被称为“鸭屎围”。改革 开放以来,村党组织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抓机遇、谋 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突飞猛进,全村发生了翻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