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周恩来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他把过"亲属关"看得很重要,曾为亲属制定了详尽细致的"十条家规"。他坚持不搞特殊,不谋私利,讲原则,严要求,从而形成了廉洁清正的优良家风。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同舟共进》2012,(12):11-13
建国初期乃至上世纪60年代中叶,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大都能对亲属严格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开绿灯,不走"后门",有很多动人事迹,在今天许多人听来如同天方夜谭,不可思议。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周恩来一向注意修身齐家,为了堵住后门,他为亲属制订了"十条家规",详尽又细致,即: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  相似文献   

3.
据国务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讲,周恩来生前有这样十条不成文的“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可以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菜票;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  相似文献   

4.
<正>"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中国传统家训家规起源于氏族、家族、家庭的形成发展,根源于中国传统血缘文化中的道德秩序、政治自治、经济的自给自足、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家训的记载始于《尚书·无逸》周公对其侄子成  相似文献   

5.
杨飞 《传承》2010,(31):7-9
<正>作为中共党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周恩来与李立三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中共"六大"后,受共产国际影响,思想"左"倾的李立三曾与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的周恩来产生矛盾;待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给党造成惨重损失后,又是周恩来不计前嫌予以纠正补救;及至最后,李立三被共产国际调至苏联"学习",于"肃反"中被关进监狱,也还是周恩来施以援手才得以出狱。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8)
正1976年1月15日,周恩来的追悼大会结束后,根据周恩来治丧委员会的安排,骨灰第二天才撤。他的骨灰要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让他的最后一夜在"台湾"度过。用心良苦:"托、托、托、托"1975年9月4日,周恩来注意到3日的《参考消息》载有一篇专稿《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蔡省三曾追随蒋经国多年,对蒋氏家族和台湾情势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在这篇文章里,蔡省三针对四月份蒋介石的去世,分析  相似文献   

7.
《黄埔》2016,(6)
正黄埔人家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居住在当今湖南祁东县万福岭乡元木冲村的一户周姓人家,被乡邻亲友誉为"黄埔人家"。翻开周氏族谱:太爷爷周树棠,生于道光十七年,享年48岁,是清朝同治年间国子监太学生。在修订家族家谱时,制订了"家训十条、家规八戒",并亲手拟一副对联,金字木板雕刻挂于厅堂的祖宗神龛两  相似文献   

8.
家规与国法     
去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有关家规的专题采访引起了社会的不小反响。上有大家如王蒙、梅葆玖等社会名流。下至街头巷尾普通的老百姓。都在荧屏上光彩亮相,对各自的家规如数家珍。春节刚过,我到鼓楼商业街闲逛,见一煎饼果子摊位旁边摆着一台大电视,正播放着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记者对他家进行采访。摊主正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祖传家规“食品要精,做人要...  相似文献   

9.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童小鹏回忆周恩来□浙江杨卫敏不久前,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40年、并曾担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童小鹏来杭州会见张冲之女张雪梅女士,趁此时机,记者在西子湖畔的柳莺宾馆,就“周恩来与统一战线”的话题采访了他。当发现礼单上没有藏文时,总理严...  相似文献   

10.
藏住苦难     
仲利民 《中国减灾》2011,(5X):31-31
<正>教育家张伯苓有句名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他是一个主张内外兼修的教育家。譬如,认为人难以避免霉运,但脸上不可有霉相。越有霉运,越要面净发净,不可萎缩,不可显在脸上,这样霉运也会过去。他为南开中学的题词为: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  相似文献   

11.
李永军 《传承》2010,(4):50-50
1941年春,周恩来在重庆曾作过一次情理交融、十分感人的露天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音乐话剧《周恩来与故乡》在周恩来的家乡淮安市公演以来引起了轰动效应,更激起了故乡人民对敬爱的周恩来的无限爱戴之情。整个剧情以"公"字为主线,充分展现了伟人周恩来一心为公、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利益的高尚品德和光辉的"公仆"形象,通过话剧形式再现在故乡人民面前,昭示着故乡人民不断向前进。淮安,是伟人周恩来的出生地。故乡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抱有鸿鹄之志的童年周恩来,这里的一切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周恩来12岁那年离开故乡淮安市去东北铁岭求学,因学业和工作繁忙等缘故,数十  相似文献   

13.
李童童  刘志宏 《前进》2014,(10):48-49
<正>前段时间去朋友家,看到他桌上放着一本《周恩来传》,就随手翻看起来。这一看竟然放不下来,朋友见我喜欢,就借我拿回去慢慢品读。周恩来之于中国人可谓家喻户晓,在多数中国人心中,周恩来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更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朋友。他和蔼的笑容、亲民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更喜欢亲切地称他为"周总理"、"总理"。  相似文献   

14.
<正>(上接总第326期)"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先后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读书,张伯苓对他很赏识,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多年来,他们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周恩来1913年暑期考入南开中学,入乙三班(后改丁二班)。那时他的伯母住在天津河北区元纬路元吉里2号,生活拮据,所以周恩来上学时经济很不宽裕,他住在学校里,只有星期日才回到伯母那。周恩来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很有社会活动能力,刚刚过了一个学期,他这方面的才能就显露出来。1914年3月,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与诗     
正周恩来爱诗、写诗,留下了近20首脍炙人口的诗。周恩来的一生与伟大光辉相连,其本身就是一部恢宏瑰丽的诗篇,曾引发数以万计的诗歌为他吟咏,此情绵绵,直至现今,令人叹为观止。一诗,这个高度集中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是周恩来的最爱。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天赋极高的诗人,他在青年时代写下的十余首古诗词和新体诗,使我们见到了他那崇高形象又一个光彩照人的侧面。周恩来的青年时代,处于从辛亥革命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已在地平线上喷薄欲出。当  相似文献   

17.
郑蕴侠,1933年以后先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司法院法制专员、军法执行总监部司法长、"中统"少将专员,解放后在四川和贵州潜伏长达8年之久。他逃亡期间,周恩来曾就缉拿他作出指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1958年郑蕴侠落网,是最后被捕归案的国民  相似文献   

18.
<正>当刘水清同志一札飘着浓郁墨香的《骗局论》书稿摆在我桌上时,我不禁为其"十年铸剑、百年磨针"的孜孜不倦追求终成 此书的敬业精神而感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清同志就以一个公安人员的职业热忱和对骗子的深恶痛绝,深深地迷 上了"设骗-被骗-揭骗"这一生活现象,并痴迷般地对其追根溯源,每遇骗事他必深究其理,人言骗理必谨记于心,获识骗法 必深探其源。对他这种痴迷般的探求,我们都戏称其"诈骗专家"。正是这种以识骗局为己乐,揭骗局为己任的胆识、勇气、执 着和睿智,二十年多年的不断探索,才成就了《骗局论》。  相似文献   

19.
正"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党员干部应树立好家规,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涵养好作风,抓好"家庭"这个道德建设的源头和阵地,让党风更正,政风更清,民风更淳。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汉代董仲舒应汉武帝之诏写《天人三策》,提出  相似文献   

20.
鞭靴之贪     
《创造》2016,(5)
正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官清廉,皇帝曾劝他道:"爱卿太过清廉了,像马鞭靴子之类的小礼物,收下也没什么不可。"皇帝都这么说了,陆贽却不以为然:"贿道一开,辗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他是说,一旦开了受贿这个口子,胃口必定越来越大;收了鞭子靴子,就想收华服裘衣;收了华服裘衣,就要开始收钱……防微杜渐,这真是洞彻人性之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