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迅猛发展的博客现象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在新闻传播领域,博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播的范式和图景,成为未来的新闻传媒。但事实上,“新闻博客”仍然不能解决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也无法保证平民的新闻传播权的实现,它体现的个体性和主观性与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存在着基本的冲突。“新闻博客”将颠覆传统新闻传播、成为未来新闻传媒的看法,是一种技术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2.
张宏树 《求索》2011,(6):210-211,172
传播革命,媒介融合,人类已经进入受众分享传播权时代,如何实施传播权成为考量的核心。新闻传播教育需充分认识媒介融合所导致的媒介变革的过程与规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等诸多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处于重组与更新阶段。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强调人文社科基础,提升媒介素养,充分认知媒介融合、融合文化、融合新闻、融合受众,强化技术、社会责任、传播伦理在其知识谱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受众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必须了解、尊重受众,已成了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军事新闻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受众有哪些类型,具有何种特征,对军事新闻传播有哪些需求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把握。本文仅就军事新闻受众的需要,以及军队新闻媒体如何满足其需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传播已经影响和诠释着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传媒乃至日常生活,新闻也不例外。江宛柳在军事新闻采写中,将客观现实加以视觉的诠释和解读,建构成一种可阅读的情景事实;把采访观察的视觉感受转化为新闻的情景表现,给人一种景观和情感和谐相融的视觉美感。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思潮为新闻改革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础,人文精神为新闻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人文主义思潮促进了中国新闻观念的转变,人文精神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价值评判标准;新闻传媒成为人文主义思潮传播和扩散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其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荷兰新闻传播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以报纸新闻为蓝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新闻理论的话语意义。即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相契合的“新闻文本”出发,作者集中论述了“新闻的话语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和“新闻的话语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两个问题,并且通过话语和认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突显了其对效果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风险,一旦触及道德底线,就会引发一些传播伦理失范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智能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实现新闻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应提升新闻机构的责任意识,加大公众监督力度;加强技术革新,从源头加强信息过滤;健全法律法规,促进人工智能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移动终端的普及为表征的移动互联时代,大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了颠覆性变革,"个体"成为绝对的"主体"。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上存在的信息聚合为数量更少、布局更清晰的以"人"为核心的信息集,完全由个人决定信息的接收和传播,各类媒体的新闻生产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闻信息的获取日益扁平化和同质化的背景下,受众对高质量言论的需求上升成为不争的事实。顺应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新闻评论生产的分众化,可能成为各媒体以市场细分策略赢得受众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新闻的算法转向,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精准化推送成为新闻分发的主流形式。算法推送新闻提高了传播效率,提升了用户服务体验,也在新闻分发渠道建构了新的权力秩序。在这种新的权力格局下,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把关人缺失等负外部性问题被放大,并衍变为严重的公共问题。对此,我们应综合运用技术、法律、伦理等举措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0.
张彩霞 《求索》2011,(11):214-216
论文从语言学与新闻学交叉研究的视角,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新闻语境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研究;并对新闻语境的动态生成规律做了深入地探讨,提出新闻语境“是辨证的、交叉的和动态的”;进而研究了新闻语境的“场”效应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论文还对中美新闻语境的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研讨了全球化时代我国如何运用新闻语境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论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多媒体时代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其在全国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民生新闻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要从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众话语、民本意识等多维角度去理解.民生新闻具有巨大的存在价值,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还是一种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但是,我国民生新闻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今后民生新闻必须在坚持自己特色和原则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形式、内容和视角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和因应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桥,它让人们因来自同一种文化背景而彼此认同;文化也是一种障碍,在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鸿沟,导致传播难以致效。全球化是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统一,传播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全球化,也是本土文化的意识日益崛起。以文化差异性与文化误解为根源的文化冲突日益成为主流。在文化冲突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对外传播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信息传递,提高传播效果,弘扬民族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已成为新闻传播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时代,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反馈和传播渠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反映社会治安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安新闻,如何发挥其应有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5,(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以网络为运作平台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其发展速度和社会影响力令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舆论阵地。有调查显示,微信以57.1%的得票率成为大众获取新闻的第一媒体,新媒体不仅人多势众,影响力巨大,其自由、开放的程度也是前所未有,舆论关系人心相背,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面对当今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随意自由性大、难以管理的局面,如何有效引导舆论、传递真相、凝聚力量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婷 《创造》2016,(7):62-63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闻传播伦理失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媒体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鲜活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新闻传播伦理问题被一次又一次的提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成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曾广受关注的“北京广渠门遗孀上《完美释放》”事件入手,分析由澄清不实新闻报道这一动机而引发的“消费苦难”的质疑事件,探讨我国新闻传播伦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理性回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新闻的生产、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对新闻的理解均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闻价值判断由此呈现出"四个转向":一是由虚转实,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接近性、趣味性;二是由点及面,获得了全新的解题思路和更加深刻的洞见;三是由后转前,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预见性;四是由传者为主转向传受共商,丰富了新闻价值的判断视角。  相似文献   

17.
金中基 《求索》2008,(6):188-190
如何改进经济新闻的传播路径、形式与效应,本文从开放视野的角度进行探究,跳出经济新闻的传统理念,就应对新挑战、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培养和树立大局观念、提升报道质量等方面,对现代传媒经济报道作了尝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的发展,需要新闻理论研究水平的相应提高。这种提高除了要求深化研究层次外,还要求开拓新闻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闻传播学就是适应后一种需要的产物。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角度与传统新闻理论的研究角度不同。传统的新闻理论是从事实的角度着手研究新闻的。它虽然也涉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环节乃至过程,但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放在事实上。而新闻传播学则是从传播的角度研究新闻活动的。其重要意义在  相似文献   

19.
胡家胜 《传承》2010,(33):40-41
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我国己成为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力的一种有效形式。但是,由于我国的立法比较滞后,至今还没有有关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专门法律,这就给舆论监督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邹艳菁 《前沿》2014,(3):206-207
在跨文化新闻传播语境中,新闻语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差异,跨文化因素介入了新闻语篇理解过程。本文从文化、语言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层次挖掘跨文化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内涵,并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基于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理论(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和新闻语篇分析方法(以梵·迪克的新闻理解框架为主),对新闻语篇理解进行了跨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