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各级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培育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本文从“明天谁来当农民?”的问题切入,研究了当代农村青年的职业分布、从业意向以及青年农民队伍迅速萎缩的原因,探索了指导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培育新农民的思路与方法,认为培育新农民是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发力点。  相似文献   

3.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总体战略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表述和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这5句话的要求,全面领会,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缺一不可。胡锦涛总书…  相似文献   

4.
翁一丰 《新重庆》2006,(7):47-48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笔者认为,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抓手,应当是集中精力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真正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江津作为地处渝西的农业大市,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农民意愿和实际承受能力,逐步实施“1234”工程,即“…  相似文献   

5.
农村政治现代化与农民现代性的构建是一个相生相成的历史过程,两者所趋向的目标是同一个主体的两个不同层面,农村的政治现代化离不开农民适当的政治参与、足够的政治信任和充分的自主、理性精神,而这些正是农民政治现代性的体现。让初具现代性的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角,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重要路径选择。这种路径从政治学视野来说就是以农民为本,用主流政治文化统帅乡村的价值导向,以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治理机制为农民体验民主的重要渠道,将培养具有现代性的农民既作为起点又作为终点。  相似文献   

6.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当前,结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应大力实施精神武装工程,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施精神启蒙,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为构建和谐社会、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长期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核心问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没有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周学俊 《群众》2009,(6):72-7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变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变居住条件,仅靠农民承包地的收入,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靠农民外出务工,也需要通过很多年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其实质是繁荣城乡文化,核心是培育新型农民,关键是塑造具有农民特征、时代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农村新风尚。联系当前农村建设实际,关键要在“繁荣农村文化、激发农民热情、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强化农民政治素质”5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支撑,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乡风文明的最直观内容,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先进文化来哺育和支撑,没有繁荣的农村文化,新农村建设目标就难以实现。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新时期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基本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关系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1.
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在农民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等方面的缺失。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保障农民权益,必须在农村构建现代化法律文化,加强对农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协商民主与农民现代化的政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促进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协商民主在"平等参与"、说服而非强制"的方式上,以及"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上,与当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要解决目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形成农民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和有效制度保障,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可以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着手,引入协商民主新型民主政治形式,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拓宽和增强这种协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泰安市人大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使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于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4日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农民日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温家宝总理阐述了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层次的三点考虑。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他特别提出,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  相似文献   

16.
吴国庆 《政策瞭望》2006,(10):17-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中国“三农”问题的现实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  相似文献   

17.
周大仁 《理论月刊》2007,(7):171-17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政府的管理职责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要抓好五大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工程、农村文化工程、农民创业工程和村民自治工程。政府要转变职能,大胆创新,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提出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此,我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各级职能部门应特别注意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常 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长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尚未根本消除,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