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期以来广西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广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农村地区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城市地区转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调控功能,以实现西农村剩余旁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加速西部城镇化进程契合党的十六大“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精神,而积极发展西部小城镇则是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一、西部小城镇发展对西部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将离开农村,小城镇是他们的理想之地。 1.西部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落脚点。西部与全国一样,安置不断涌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一道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后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使农牧民的绝对数量增多了,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牧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也大大增多。更为特殊的是,西部地区由于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引擎。吉林省农村转移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但是,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区域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一直制约着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速度、结构和渠道等。探索合适有效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模式,提高转移就业群体的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是推动吉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鼎亚 《前沿》2009,(3):122-12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在中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任务并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从我国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出发,探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提出我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我国岩溶石山面积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文章认为加快广西石山地区的发展 ,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要持续高效地利用石山地区的自然资源 ;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拓展致富领域 ;国家和社会继续给予扶持  相似文献   

7.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胡石其  赵伟  潘爱民 《求索》2014,(11):59-6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影响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刻画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污染影响效应的省域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因其生产率偏低而增加输入城市工业污染排放的总体水平,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集中又可以形成对工业污染减排的全局空间改进效应,并且该效应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偏低没有显著关系。从减排机制来看,工程减排绩效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显著的区域直接减排和空间改进减排等双重效应。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出与转入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集聚协同,以结构减排为主导、改进工程减排与技术减排机制,建立合理的全面减排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Super-SBM模型与Malmquist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回归模型分别验证黄河流域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201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递增趋势,且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流域内所有城市的土地城镇化逐年递增,11个城市(州)出现人口流失导致人口城镇化递减;人口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倒“U”型关系,土地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流域内存在区域差异性;人口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土地城镇化的双门槛效应,当土地城镇化发展过低或者过高时,人口城镇化呈现抑制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土地城镇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人口城镇化的单门槛效应。因此,黄河流域各城市应积极推动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控制土地城镇化高速发展,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标准的“人地挂钩”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居民消费,建立“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促进湖南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常青 《湖湘论坛》2006,19(1):36-38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优化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11.
试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燕 《理论月刊》2006,(9):174-176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存在和移动是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在我国,这一途径并不顺畅,存在一定的障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消除城乡差别,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刘延华 《前沿》2014,(7):121-123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内需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任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农民真正完成“进城”的目标,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此,必须寻找一条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宝  李晓霞 《前沿》2005,(6):60-62
“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加收入问题。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较多、素质偏低,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因此,要多渠道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进行分类,确定实施转移的范围进行分析;建议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既立足当前,又考虑长远,有目标、分阶段地解决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受教育层次,促进产业结优化升级,规范、完善劳动力市场,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合理解决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能吸纳劳动力的数量骤减,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避免地要投入到就业中去。但是,由子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制约和农村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严重地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材劳动力的素质,调整农业内部和农村内部的结构,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镇化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源泉和新的增长点。加快城镇化进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有效解决脱贫问题,实现新的跨越。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要按照全面、协调的要求,多元化推进城镇化。注意环境保护和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要坚持低成本运作,实实在在促发展。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要加强规划与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小城镇建改的经济基础与后劲。加大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花永兰 《前沿》2010,(13):130-132
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影响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中的突出问题。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城市安排重新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封闭式管理;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绝对量下降趋势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继续存在,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难度。为此,必须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统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8.
考察无锡地区农村经济,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曾经在联产承包责任制面前步子迟钝的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现在却呈直线上升,剩余劳动力加速转移,农村产业结构完成着新的转换,城乡新经济迅速崛起。事实上,经济发达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就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这场不那么惹人注目的变革,意义决不亚于责任  相似文献   

19.
湖北城镇化战略与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已走到单纯依靠政策调动的尽头,只有通过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是: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兴建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城市流动;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