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字被商家打了主意1999年6月中旬,正在郑州参加书法研讨会的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一级书法家、西峡县书画馆王新泉先生的手机“嘟、嘟”地叫了起来,他一看手机上显示的来电号码并不熟悉,但还是热情地与对方通话。“喂,您好。请问哪位?”“您好。是王新泉老师吗?”“王老师,您书法作品专集首页的那个‘龙’字,我们想用……”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把“龙”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2000年是“龙年”,便有“世纪龙年”、“千禧龙年”等有关“龙”的绝妙美称,因而企业界人士也早早打起“龙”的主意,在精心地企划………  相似文献   

2.
初识何锦明,是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偌大的一楼展厅内,布满他来京举办个人书法展的近百幅作品,其体行、草、篆、隶兼备,大如龙腾,小如蛇舞。 大厅内临时搭就的一书案旁,何锦明正为各界索字者现场挥毫。左手持烟、右手运笔,信手落处,字走纸上。对索字者,何锦明只观其一眼、问声职业,所赠之言令得字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或日:“深刻”。或赞“正合我意”,千恩万  相似文献   

3.
“叶公好龙而非龙”,却能使堪称万物精灵的龙为之感动,并虔诚地来到人间,空受一场戏耍。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叶公好龙称为叶公“戏”龙,似未尝不可。叶公“好龙而非龙”,与其说是兴趣爱好,毋宁说是别有所求。可以说,“好龙而非龙”,正是其潜心钻研、猎取虚名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学问”。遗憾的是,龙却不辨真伪,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轻信而导致盲动,盲  相似文献   

4.
袁浩 《当代广西》2010,(12):22-22
“三纸无驴”这个成语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意思是说,人家问他一句话,他就回答一百句,但还未抓住要领,因而在邺下有句谚语说,博士要买一头驴,契约写了三张纸,其中还没有“驴”字。后人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5.
韩亨林,笔名山人,号聚雅堂主。男,1953年1月生于陕西靖边。现任中央纪委干部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从小酷爱书法。6岁学书,先从汉隶魏碑入手,进而研习二王及唐楷诸体。正、草、隶、篆、行皆能,尤工隶书、行草,隶书碑简相参、沉稳开朗;行草注重气势、厚健奔放。已故老将军、著名诗人、书法家魏传统评价他的字  相似文献   

6.
1999年8月 3日,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声已听得越来越真切,一幅题为《中国龙》的巨幅书法长卷在河南省滑县问世。该长卷总长21米,卷面面积达960万平方毫米,荟萃了2000个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碑及盲 文、少数民族文字写成的“龙”字。 2000个“龙”字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最大的达120平方厘米,最小的仅 有0.8平方厘米,相当于香烟过滤 嘴的横截面。2000年5月初,该长卷 更名为《世纪龙》,由河南美术出版 社出版成书,公开向海内外发行。 有谁能想到,这样一部引起轰 动的书法…  相似文献   

7.
于曙光自幼喜爱中国书画、篆刻,书能真、草、隶、篆,尤擅行书和行草,画长人物、山水、花鸟。他的书法博取诸家,书风人称“骨胜富韵”。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和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重要展事。  相似文献   

8.
“龙”文化对于农工党员孟繁水先生来说,似乎是永远谈不完的话题。孟繁水先生尤其爱书写“龙”,从青年时代就对“龙”文化艺术情有独钟,其书斋亦称为“爱龙斋”。在孟先生的书法生涯中,让他深感自豪的是其精心创作的百米长卷《千龙图》。在2001年举国上下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日子里,作为一位书法家,他以满腔爱国热情,用书写“龙”字,与全国人民一道,争取29届奥运会在龙的故乡———中国举办,实现亿万龙的传人的百年梦想。经过长期的积累,两个多月的艰辛昼夜付出,一幅长达106米、高80厘米的书法长卷《千龙图》终于铸成。这幅长卷气势…  相似文献   

9.
闲来翻字典比翻纸牌有意思。读一本书查某个字,辞书上会由此套出另一部书,甚至引出多部书来,真是“牵一葛而半山俱动”。比如查这个“养”字,在“养活”、“养生”之下就引出李贺和曹操的两句诗:“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而在“养气”、“养志”两词下边,又引出孟轲和清人魏  相似文献   

10.
熊树文 《创造》2013,(7):98-99
目前,中国书法到底有几体?书界的见解是五大书体,即篆:大篆、小篆;隶:秦隶、汉隶;楷:真书、正楷;行:行楷、行草;草:章草、大草、小草。不过,也有见仁见智。曰:时下流行不下十余体。余赞同该说。道理极简单:书体就是字体、字形的不同形式罢了。但追求的则应是,完满地演奏出"余音绕梁的美好乐章"。日前,余赴昆明白鱼口云南省交通休养院游览,在石文化博物院的通道和回廊屏风上,就领略到了一种自然、俊逸、道润,称为"凤体"的书法,享受到一次视觉盛宴——似诗、似舞、似画、似凤,让余陶醉。  相似文献   

11.
有关“龙”起源的传统说法,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原始图腾崇拜说”。他认为龙是一种由部落兼并所产生的、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混合图腾。当代有学者提出龙的主体不是由蛇,而是由鳄鱼或晰蜴或马等动物演变而来的,实际上也是“原始混合图腾说”的进一步演绎。   文物专家周崇发认为,“原始混合图腾说”很难站住脚。氏族在联合兼并中,无论哪一方都不会容忍改变本氏族的图腾、亵渎祖先的行为。中华龙的真正起源是原始农业保护神。农业生产需要风调雨顺,需要抵御自然灾害,于是先民们把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日、月、风雨、雷…  相似文献   

12.
国奇  金斗 《人大建设》2004,(1):37-37
最近,西峡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张文明特别忙,而且总是和县工商局的领导形影不离,一会儿下乡镇,一会儿进市场,足足忙乎了大半个月,才见他安安生生坐进了办公室.见了他,我开玩笑说:"张主任,你是不是调到县工商局了,单位没了你的行踪,一问总说你到工商局了."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8)
<正>一走进楚简书法家李金泰先生的工作室,我们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好像被一股无形的气场和强烈的艺术氛围所笼罩。一幅幅楚简书法作品,以其不同的艺术风貌展现在面前。浓烈的墨香、严谨的章法、灵动的笔墨、飘逸的线条,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无不彰显了李金泰作为当今楚简书法艺术的先行者和领军人物的强大实力。那些文字似篆而非篆,似隶而非隶,似曾相识却又非识。那遒劲恣肆、酣畅淋漓的笔画线条,将篆书的曲、隶书的折、碑书的方、草书的圆、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建设杂志社、全国台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华侨摄影家协会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在龙的故乡」摄影展览,去年金秋九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展出的一百八十余幅作品,是从一千五百多位专业摄影工作者和广大业余爱好者送选的一万一千多幅照片中评选出来的。而其中四十五幅获奖作品的大多数作者是非专业摄影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宇之书”。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实践是一个“无期大学”,是一本“无字之书”。他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仅视书本为生命,直到临终前还坚持阅读;而且,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积极提倡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吸收各方面活的知识,即所谓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尽管卷帙浩繁,足以“汗牛充栋”,但毕竟还能以卷数计算;而“无字之书”,则充塞宇宙、囊括古今、遍布社会、总揽人生,是任何计算手段、任何精密仪器也无法计量的。  相似文献   

16.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6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  相似文献   

17.
市场未必欣赏“龙”程建平,周琳龙,亦即目前经济领域流行的“一条龙”。什么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矿产开掘、加工“一条龙”,汽车的零配件生产、组装、整装“一条龙”,还有那些名目繁多的、涉及某一产品内部或产业之间的“一条龙”。有的“一条龙”是市场...  相似文献   

18.
李立 《两岸关系》2002,(12):45-46
一名退休工人为实现祖国统一想尽点心力,个人筹办了以“龙”字为题材的书画展。几年来他不辞辛劳,历尽千辛万苦,踏遍祖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行程4万多公里,自费20多万元,以“九九归一”、“抒龙情、盼统一”为主题,征集名家名人书画作品700多幅。他就是江苏省东海县人桑治山。  相似文献   

19.
红学流派种种 ,抉微考句 ,搜肠刮肚 ,可谓尽矣!故而有红学专家叹曰 :红学题材越来越难找了。然而 ,红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未完全了然 ,如120回《红楼》是一个作者还是两个作者等。对此类问题 ,红学家们似还没有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工具。我有两个题目 :一、《红楼》尽管才华横溢 ,但书中也有多处败笔 ,如贾宝玉出场到成婚、到中举、到出家 ,究竟是在贾宝玉多大(多少岁)时候的事 ;巧姐儿在书中一会儿幼小 ,一会儿又似乎很大了 ,前后有矛盾等。如果用统计学和黄金分割法的方法 ,将红书中的败笔进行统计、分类和加权处理 ,可以建立…  相似文献   

20.
“唯学乃龙”意在:只有上大学,才是人生唯一出路。乍闻此言,似觉着理:一个农村的孩子,要想光宗耀祖,扬名立世,别无他寻,唯有考大学一关了。言正否? 余窃为:此言甚差矣! 曾在五六十年代被国外一些报刊称之为文艺领域中的一颗新星的苏阿芒,连续几年及试不第,最后一年又名落孙山,尔后,他便开始觉醒,“难道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吗?”,于是他便另辟徯径,走自学成才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他便学会了意大利语等外语,并用外语写诗,写文章,向世界各地发稿,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