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曹操是我国封建时代一位重视人才,善于招揽、选用人才的杰出政治家。在他身边,可谓人才云集。他重视人才的事例,对我们或许还有某种借鉴的作用。东汉末年,群雄竞逐,臣主相择。在这多事之秋,人才对于建功立业起着重大的作用。曹操认识到“此特求贤之急时”,屡下求贤令,每获能人,便欣喜过望。得荀攸,他说:“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得郭嘉,他喜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贾诩来投,  相似文献   

2.
丁佛言原名丁世峄,字桐生、息斋、芙缘,继谐芙缘音为“佛言”,号迈钝,别号黄山老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城关镇宋家疃村人。他是我国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世人誉为一代之范——鲁之灵光。事到万难须放胆理当两可且平心丁佛言1878年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自幼聪明,6岁执笔写字,8岁能做诗文,10岁每天  相似文献   

3.
佛法讲“缘”,梁漱溟与陈铭枢即是有缘人。在20世纪初,他们同是爱国的热血青年,同因痛心国难,为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途径而研究佛学,特别是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精神。辛亥革命时,梁漱溟是新闻记者,为革命鼓吹呐喊,陈铭枢是战士,为革命浴血沙场。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同为同盟会会员的梁漱溟、陈铭枢感到迷茫和失望。陈认为自己需要提  相似文献   

4.
“名家”应是众星所捧之月,乃文化之精英。但是,如果遍地名家,那名家与庸才还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5.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气象”之“气”渊源于先秦儒家的养气说。以宗经载道为旨的唐代古文家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 ,推崇诗文正大、雄浑的气象 ,将它视为内“积于中”的“正气”的发露与显扬。“气象”一词在宋代诗论中高频率的使用与新儒学即理学对诗学的影响与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实际上成为了宋代诗文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和计。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她们掳…  相似文献   

7.
一 关于认识论研究内容的反思 在古代,许多学科尚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认识论与辩证法、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在古代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内容是很宽泛的。 例如在孔子哲学中就有把真善美的认识作为认识论研究的内容。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知天命”即知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达到了关于真的境界;“耳顺”就是朱熹解释的“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即是主客体之间彼此融洽的一种超乎经验的审美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朱熹所注  相似文献   

8.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规律,《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即是得民心。  相似文献   

9.
“非转农”现象是一个被诗化的孤例,动机主要还是——“趋利”与“避重”。浙江台州最近刮起一股“非转农”之风。仅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就已有5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农  相似文献   

10.
大概二、三个月前,友人惠赠我台湾出版的高阳先生名著:《清朝的皇帝》,书分上中下三册,洋洋大观。教务繁冗,又不忍拂其美意,多借夜间将眠未眠之际,随便翻阅小半个时辰。不想翻到一半,竟心弦拨动,妄生感慨。高阳先生说:“清朝的皇帝,平均要比明朝的皇帝好得多”。我平日授课所发类似议论因遇知己,殊为荣幸。原来,尊重事实,不固执成见,即使海天相隔,也仍能灵犀相通。读完高阳书,欲罢不能,索性翻出相关藏书,继续夜读下去,积久而得感想若干。 (一)攻读史学30余载,前后崇拜名家多矣,直至晚近忽有顿悟:论洞鉴历史之睿智卓识,当代似无人可与陈寅恪先生伦比。先生有言:“中国之文明造极于宋”。即此  相似文献   

11.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很受人们赞扬。他的朋友晁补之,曾经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其中有两句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作为成语,用以比喻在处理一件事情之前,早已作了准备,有了一定主意。我在教学中常有这个体会,一堂课能否成功,能否讲得“栩栩如生”,也需要“胸有成竹”。即使其它条件都已具备,而未能实现这一条,也会因“巧亏一篑”而失败。常有这样的情况:教材和事例准备好了,而且按要求写好了教案,就是由于忽视了消化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福建省慈善总会“助孤工程”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此项目已经成为一个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成熟的、响当当的慈善“品牌”。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由省慈善总会直接助养的孤儿已达18447人次,投入善款1039.06万元。投入之多,受益面之广,为全国其他地区所鲜见。  相似文献   

13.
钟华 《求索》2005,(9):147-149
在海德格尔诗学中,“冥合主客体”、“纯境域构成”的思维模式与《庄子》“周蝶莫辨”、“万物皆出入于机”等思想观念;“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的思想方法与《庄子》“离物体道”的主张;“A即A本身且A非a式的去蔽法”、“A即非A式的对立者之相互缘构法”等表达方式上与《庄子》“非—非非式的遮诠法”、“因彼立是,两行以明法”等等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学理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楚社树考 古时国必立社,社必树木。《说文》社字下曰:“各树其土所宜木”。《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土遣)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我国古代史籍中载有“桑林之社”、“栎社”、“槐社”、“枌榆社”等社名,源于树木之名的地名亦尤为多见,即是古代以社树“名其社与其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词汇素以详密、精确而雄踞各国语言之榜首,为环球学者所啧啧称羡。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瑕瑜并存、良绣共见乃普遍的事。汉语词汇也是如此,“抹黑”一词即是。君不见,“给社会主义抹黑”、“给共产党抹黑”,曾是多么可怕的罪名!然而,“抹黑”是一个极不精确,甚至极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滋味·韵味·神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文斌  黎瑛 《求索》2005,(10):166-168
神韵并非只是诗歌的一种风格,而更多是一种诗歌理论范畴体系,它有着悠远的发展历程,简要之,从先秦“神”,到钟嵘“滋味”、司空图“韵味”到唐宋之“神”、“韵”,明王士祯的“神韵”,已近成熟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与自然     
贾宝玉不喜欢大观园中的稻香村,因为“此处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因为“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因为它远不及“有凤来仪”等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城市园林的建设也罢,风景区的建设也罢,的确都有一个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得精心巧妙处理。苏州、扬州的城市园林,大都是在一个隔绝外界的墙里,叠石凿池,栽花植树,筑亭建阁,铺路造桥。这是把自然装入社会。…  相似文献   

18.
郭馨 《台声》2005,(10)
传说中让我们获得生命与智慧的神圣之树蕴含着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和谐、朴质、自然……“树”的象征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耶和华在创造天地之后,又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个园子,把人安置在那里。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了那园子,树从地里长出来,中间就有生命树和分辨善恶的树。传说人因偷吃智慧果被赶出伊甸园后,上帝就设机关把守生命树的道路,让人无法接近,无法得到永生。同样,在古老的东方,“树”作为生命的图腾,人们对它的崇拜也由来已久。“竹苞松茂”、“落叶归根”等成语都是以“树”为比喻来形容家族人丁兴旺或个体生命对于血缘宗族的…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苍梧     
李白在诗文中多次提及“苍梧”。《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远别离》诗中写道:“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究竟指何处?与李白的游踪关系如何?值得考辨。 据《山海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  相似文献   

20.
《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名霑姓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究竟是谁,当今学界依然是各家各说。文章从论证《石头记》中的“薛家”即现实中的高家出发,经由有关论证认为,高士奇之曾孙、高衡之庶子名“霑”者,应即是《石头记》的作者“曹雪芹”。而且他极可能就是敦敏、敦诚兄弟与之交往颇密的那位“曹雪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