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辉 《桂海论丛》2012,(5):89-93
湘鄂渝黔边区地理和人文特征趋同,资源条件相似,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等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具备区域公共管理模式与机制构建的基础性条件。研究揭示湘鄂渝黔边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各主体的行为逻辑和动因,构建"跨区域、多中心"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有效提供区域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
5月28日至30日,渝黔湘鄂部分县(市、区)人大工作联席会第44次会议在宣恩县召开,来自渝黔湘鄂21个成员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渝黔湘鄂边区县(市、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文  相似文献   

3.
论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整合与协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具有一般红色旅游资源共性的同时,又拥有许多独具一格的基本特性。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着条块分割、发展水平低下等许多缺陷和不足,因此,其红色旅游应走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而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使其区域红色旅游走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应统一制定其发展对策。其对策的实施必将对推动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保林  徐勇 《楚天主人》2011,(7):54-54
5月18日至19日,渝黔湘鄂部分县(市、区)人大工作联席会第42次会议在湖南省龙山县召开。来自渝黔湘鄂21个成员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共9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地区是指的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区。构建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武陵地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该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武陵经济文化旅游圈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一地区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已形成初步共识和愿望,近几年来基础设施的改善为该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6.
湘鄂渝黔边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鄂渝黔边区是中国的一块特殊区域,在历史上,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 出过杰出的贡献,今天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因此,在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确定好自 己的发展定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 化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宣传和开放力度,加强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遗产廊道: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三山 《前沿》2009,(6):82-84
湘鄂渝黔多民族聚居地区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呈廊道分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珍贵遗产迅速消亡。面对这些共同的严峻形势,本文从地理、历史、人群互动、“壁垒”、生产力要素流动等角度,提出“湘鄂渝黔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廊道”构想,为多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陈迪平 《湖湘论坛》2003,16(3):61-6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在趋缓。因此 ,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近年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不容乐观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 我国乡镇…  相似文献   

9.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黄兴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过程。实践表明,应该重视并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基本前...  相似文献   

10.
武云兰  李基 《前沿》2012,(10):93-9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多年来备受关注,党和政府以及经济学者为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多年的不懈探索,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实质性稳定转移,在四川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本文就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转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总结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低效的特征表象,并探索了有效转移的制约因素。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低效表现和有效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低效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湖北省1990-2012年相关数据,对影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城镇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高成本约束以及对城市就业的悲观预期使得农村劳动者即使在面对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情况下仍然对选择转移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3.
马建峰 《前沿》2006,(12):215-216
本文在详细分析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环境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剖析了阻碍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凯 《前沿》2005,(8):214-217
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政府就一直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洪宝  李晓霞 《前沿》2005,(6):60-62
“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加收入问题。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较多、素质偏低,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因此,要多渠道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引发了"民工潮"、"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因此,主张短期内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做法不切实际.从当前我国就业环境来看,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迫切和必要.各地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两类人口转移模型与我国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刘易斯与托达罗提出的两类不同的人口转移模型的比较分析 ,论证了它们各自存在着的利弊 ,最后对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转移模型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尤其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产生。是什么原因使农村产生数量如此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我们又应该如何转移,借鉴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方式和经验,有望对当前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与国外、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改革开放后各阶段以及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比较研究,找出了其共同特点,主要揭示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通过比较,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协调三次产业关系和城乡关系、市场调节主导和政府服务相结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解决结构性矛盾、注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进行分类,确定实施转移的范围进行分析;建议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既立足当前,又考虑长远,有目标、分阶段地解决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及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受教育层次,促进产业结优化升级,规范、完善劳动力市场,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合理解决土家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