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较,探讨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资本数额、投资范围、及职业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展望华人经济这几方面的近期发展趋势。 一 华侨移居马来西亚后很长一段时间,资本积累十分缓慢。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马来西亚华侨资本,日本学者游仲勋认为是2亿美元。而福田省三则估计,1930年华侨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为4.93亿叻元,折算约为2.46亿美元,略高于游仲勋的推  相似文献   

2.
在族群关系敏感与族群政治盛行的马来西亚,华人一直是受到歧视和打压的对象。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影响马华族群关系发展和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整合的关键因素。与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的认同相对比,致使华人在独立后的身份认同发生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族群政治的曲折走向使华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呈现出从冲突对抗到缓和调谐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温和的族群政治整合方式建构了华人多重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是介于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群体,因族群偏见、宗教边界、社会地位等原因,总体上处于边缘性地位。文化习俗、宗教差异、英殖民政府的分化政策、马来人习俗与伊斯兰文化的混淆等造成了两大族群的隔阂。尽管华人穆斯林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华人和马来人、华人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整合力量,但对于其未来在建构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融合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一)妈祖庙与华侨宗乡会馆有密切联系;(二)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相互促进;(三)海南华侨华人经常把妈祖与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神明一起供奉。  相似文献   

5.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6.
文冬是马来西亚彭亨州较大的城市,地处西马来西亚腹地,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约五六十公里,这里是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侨、华人较集中的地方之一。占当地华侨、华人总数50%以上。 旧中国,由于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农村经济破产,加上军阀、地主武装的连年混战,到处拉壮丁,到处烧杀掠夺,地方不宁,人不聊生。广西东南容县、北流、岑溪等县的穷苦农民,无法在祖辈的土地上谋生,为了生计,被迫离乡背井,由广州、香港等口岸,飘洋过海到马来亚(今新加坡、马来西亚)谋生。因广西籍华侨移居马来亚,较广东、福建省籍华侨为迟,又由于旧社会区域性封建帮派的排挤,加上初到异邦没有经商的资本,又不善于经商等等。因此,惟有深入马来亚腹地出卖劳动力,从事重体力劳动,当采矿工人,割胶  相似文献   

7.
华侨博物馆作为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专门机构,其兴建主体、捐赠主体、展陈内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华侨博物馆在促进华侨华人乡土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认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方法,它通过具有地域特点的藏品和展览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乡土文化认同构建提供了基础和途径。基于这些优势,华侨博物馆将在促进华侨华人乡土认同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英国有关近代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中文史料和英文史料,即官方档案、人口普查、口述档案、史料汇编、纪念特刊、报刊杂志、游记、考察报告、回忆录中有关新马华侨华人妇女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阐释广西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文化的含义入手,探讨了两者的互动。所谓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的互动,是指广西侨乡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会的影响,以及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民众及其社会的影响。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的主要内容,就其作为各自发挥影响的精神力量而言,主要表现在观念形态、心理特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其中广西侨乡文化对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成份包括:革命斗争传统、乡土意识、家庭观念和宗教信仰;而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对广西社会产生影响的是商品意识,以及华侨华人文化中所吸收的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2015年9月25日至28日,“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湖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武汉市侨务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召开.来自丹麦、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华侨华人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收到论文30余篇.会议主题围绕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展开,着重从华侨华人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13.
泉州德化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吴公真仙信仰,其起源、发展与传播历程,与德化地区独特的社会风气、地理环境以及海洋移民息息相关.吴公真仙信仰作为众多德化人的祖籍神随着德化先贤播迁至马来西亚,其所承载的闽南地域文化,在扎根当地以后得到了继承与发扬,推动了海外华人社区的发展、增强了海外华人的凝聚力.马来西亚各地的吴公真仙宫庙不仅肩负着延续华人传统文化与维系身份认同的职责,并且对于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兵败,20世纪初中国海禁取消及英国对马来西亚加速开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动荡局势的影响下,广西人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迁徙至马来西亚。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迁徙的广西人具有了新的身份——马来西亚华人。长期的异乡生活、浓厚的祖籍记忆和强烈的身份认同,使仪式文化现象通过马来西亚各州广西会馆的引导和组织在广西籍华人族群中得到传承。经过对雪隆广西会馆举办的秋祭仪式活动的调查和对参与活动的主要人员的访谈发现,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已发生了从宗族祭拜到"社群共祖"祭拜的转变。同时,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也显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如敬老重教的承继。此外,由离乡背井带来的环境、生活和身份的变化,使秋祭仪式在宗教、信仰、"先人"崇拜等方面显示出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独有的特征。雪隆广西会馆秋祭仪式充分显示了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当前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状态,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一文化体系将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契机,为深化中马合作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5.
华文教育是马来西亚华人维系族群认同,保持族群特性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华人社会的坚持和守护都是华文教育得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但二战以来,华人社会内部出现了一系列对华文教育发展影响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主要从华人认同、华教相关社团及华人人口要素三个方面阐述华社内部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华社内部出现了多种不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变化,但华人守卫华教事业的决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6.
华人大规模地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也在当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处于马来西亚的复合型社会,华人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在生活上也和其他族群交往、相处、共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华人在各种场合长期接触当地的马来和印度文化,华人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地文化?华人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奉行当地的风俗?这份报告以230名华人的问卷数据为依据,从处事作风、饮食、衣着和生活禁忌四个生活项目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在家庭、金钱、教育、宗教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处事文化的适应是相当一般的,基本上以尊重为主,采取不干涉但也不实践的态度对待之。在饮食和衣着方面,华人比较能接受马来文化,但是不太接受印度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他族文化,以他族饮食和服饰取代本身的饮食和服饰。在禁忌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一些避讳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彻底抗拒。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产生了华人混合型文化。饮食文化的渗透比其他生活文化层面容易。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相比,华人更多接受马来文化。  相似文献   

17.
信息月报     
朱纯宣副主任率队调研全省新一代华侨华人情况近日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省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四侨”联合组织调查组,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纯宣的率领下,到武汉、荆门、襄樊、随州、天门、潜江、仙桃等地,就全省新一代华侨华人情况开展调研。朱纯宣副主任对各地特别是武汉市在开展新一代华侨华人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关于今后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做好全省新一代华侨华人工作,他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一代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生育偏少,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日趋降低。人口众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教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人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减轻,估计也会对当地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南地区的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滇桂两省的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与欧美地区,他们对家乡、对祖籍国、对住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和归侨研究对于推进华侨华人研究、拓展中国侨务工作、加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华侨归国后在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经济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历史演变,剖析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最后就新经济政策给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而华人经济地位则相对明显下降。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族群、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是单方面谋求马来人利益的种族歧视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是以牺牲华人的利益换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