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作为今年国家"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于5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举办此次论坛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交流防灾减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  相似文献   

2.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2-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2,(21):28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健全机制、完善预案、组织演练、开展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综合减灾是国际主流的防灾减灾模式,是防灾减灾实践必然的发展趋势。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的指示和要求,实现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顺应防灾减灾领域的变革趋势,云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拟在推进云南省综合减灾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综合减灾是国际主流的防灾减灾模式,是防灾减灾实践必然的发展趋势。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的指示和要求,实现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顺应防灾减灾领域的变革趋势,云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拟在推进云南省综合减灾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推进综合减灾的必要性、紧迫性一、云南灾情、省情。云南是多山的高原省份,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4%。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云南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在所辖10个县(市、区)的23个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1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提升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各地都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南平市民政局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民政系统全年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充分  相似文献   

7.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着力加强综合减灾的能力建设,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支  相似文献   

8.
徐娜 《中国减灾》2012,(6):8-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月10日,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举办此次论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交流防灾减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扬防灾减灾文化,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3,(9):50-51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南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情复杂、损失重、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1.
王斌 《中国减灾》2013,(4):63-6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一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同时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近年来,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落实国家防灾减灾规划,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总体目标,进一步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灾害预警监测、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等能力建设,为实现新时期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综合目标,建设生态宜居天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11,(21):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3,(2):62-6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火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国内外防灾减灾产业交流合作,《中国减灾》杂志社决定编撰《巨变-中国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与辉煌成果》大型纪念画册,并随主刊免费赠阅,由北京睿世大道国际文化传媒中心负责制作。  相似文献   

16.
5月10日,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次论坛在总结"十一五"时期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4,(7):62
正自2010年起,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014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挥论坛为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建言献策的决策咨询作用,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决定举办第五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林心俏 《中国减灾》2013,(12):53-53
近几年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力推的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正在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增强公众的减灾意识,提高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目前,各地积极推进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标准、模式和预案的细化、完善以及操作性得到很大提升。但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防灾减灾局势,当前基层和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少,许多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还比较被动,只有将增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上升为一种社区和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与政府形成合力,实现防灾减灾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11]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