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卓德红 《湖湘论坛》2004,17(3):82-83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政府信息化中一步步从容走来。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和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更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应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具体要求,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时期。第一、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  相似文献   

2.
深入分析了我国"十五"期间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过程中,应做好顶层设计、选择最佳建设管理模式、坚持以应用引导和制约网络建设、树立以管理创新和降低行政成本为核心理念的绩效观.  相似文献   

3.
谈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绩效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志红 《电子政务》2008,(1):103-106
从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两方面阐述了"政府绩效"的含义,通过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需求、结构、内容方面等的说明,分析了电子政务建设对政府绩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建设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好政府机构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关系,事关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成效和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在对政府机构改革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模块化"开发理念等若干对策措施,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面对政府机构改革预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成本,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将实施电子政务战略作为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突破口.实践表明,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为此,我国必须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行政改革日趋深入的有利时机,全面、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从而使行政效率低下的痼疾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利用电子政务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成都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历程,总结了利用电子政务推进成都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验,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规模适度、收支规范、科学配置、高效利用为目标取向,以制度创新,整体联动,系统推进为践行方略,从多维视角入手,控制行政成本的路径是:深化行政成本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行政成本—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兵简政,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政事分开;优化和稳定行政组织,构造扁平化政府;规范财政开支,强化预算约束,健全行政预算监控机制;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网上政府;借鉴企业精神,构建企业化政府。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江斌 《理论月刊》2007,(1):102-104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初具规模并逐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如何走出发展阶段的瓶颈时期更是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沿革,并明确其建设的实施意义。然后,从观点认识、内容管理、运作模式和信息建设四个纬度全面的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分析,以期从理论上给我国政府提供可行性建议,从实践上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成本与效益分析是电子政务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网络经济背景下电子政务成本与效益各自的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政务成本与效益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最后根据这些规律为政府在电子政务投资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电子政务成本与效益分析是电子政务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通过对网络经济背景下电子政务成本与效益各自的构成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政务成本与效益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最后根据这些规律为政府在电子政务投资时提出了相应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电子政务畅通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生 《电子政务》2007,(8):19-23
通过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和国外电子政府之间的差异,得出由于这些差异导致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由各部门主导的分散建设再到资源整合的过程;提出了以应用过程整合为核心,带动技术资源整合和数据资源整合的资源整合模型;以广东省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为例,介绍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美国行政管理和电子政务考察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国云 《公安研究》2001,(12):84-87
该文对美国行政管理的核心理念及电子政务的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和总结,并指出了目前电子政务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最后结合美国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府的经验,对我国的公安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设。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务文化互促的内在逻辑关系:电子政务文化治理既是电子政务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内容之一;分析了中国电子政务文化治理面临的挑战:即电子政务文化与既有相关文化关系的冲突、与公职人员认知和素质的冲突、与传统行政模式的冲突及其自组织的冲突;提出了推进中国电子政务文化治理的策略建议: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鼓励社会文化创新、注重发掘和培育新文化、改善政风环境、强化制度建设与监督落实、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等。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成为政府管理改革的强大动力.电子政务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必须通过评估加以判断.首先分析了电子政务评估的意义;接着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此较有影响的几种电子政务评估模式,并着重分析了这些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电子政务系统组成与功能出发,对电子政务进行分层,初步提出了电子政务分层评估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郭妹  柏琳 《电子政务》2008,(10):69-72
移动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可以在移动政务建设中引入CRM的管理思想,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利用系统的思想,在移动电子政务的系统模型中引入了CRM理念:根据CRM的设计原则,设计出了基于CRM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实现模型,并以紧急事件处理流程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最后提出了提高移动电子政务系统价值和运行效率的相应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电子政务实施后,我国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面临着资源系统建设系统运作等方面的问题.从公共管理政府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治理电子政务之所以值得重视,主要在于其能够赋予公共管理政府服务更多的更高层面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促进政府管理更规范更民主更廉洁更具责任心.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力阐述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律及政策问题论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制度体系内容及途径.提出了关于电子政府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的出现将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场由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改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升信息时代政府行政管理的能力,最终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本文提出了实现电子政务理念更新的几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指出推动改革和创新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社会价值,最后提出应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按政府管理与服务事项全流程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重点解决好统一网络平台的作用,跨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体制、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人才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是提高政府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及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电子政务建设面临更大的难度。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的调查及制约因素的分析,阐明民族自治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目前大多仍处于起始阶段,提出要实现后发优势必须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和一体化的方针,加快统一门户网站的建设步伐,加大人才支撑环境和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的建设力度,尽力提高网络体系的覆盖率,突出民族自治地方特色,抓紧建设一批重点信息资源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