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杨亚非 《前沿》2011,(1):162-165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生建设目标是和谐型民生。和谐型民生突破了温饱型民生、小康型民生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实现与物质生活丰富的局限,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谐型民生的建设应当是以民生的改善、国民福祉的实现作为最高标准,以加强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大领域建设为着力点的综合性实践工程。  相似文献   

2.
民生档案工作是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完善覆盖民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民生的档案利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璞 《前进》2014,(5):50-53
<正>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党委抓民生就是抓根本。党委抓民生,反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保证。党委要牢记宗旨,情系民生,多谋民生  相似文献   

4.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苏政协》2012,(12):30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加快推进以改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而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十二五"时期,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需求将日益紧迫,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科技惠民将越来越重要。为此建议:一、实施一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围绕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经过13年起草,8次审议,来之不易近年来,我国的立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极大地增强了对民生的关注,一大批保障民生的法律相继出台,可以说,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是我国立法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  相似文献   

7.
实施民生警务既是公安工作贯彻落实民生战略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警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以往探讨实施民生警务,较多关注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警务活动,实际上警察的执法活动对民生警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执法不公将直接妨碍民生警务战略的实施,纠正执法不公应列为民生警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十二道民生“考题”,成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协助力民生建设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习近平同志以浙江的探索创新为重要实践基础与理论原点,着眼顶层设计逐步形成的重要理论观点,包括人民政协助力民生建设的重要地位、独特优势、主要内容和机制方法等,为人民政协"以民主促民生"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与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充分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切入点,全面贯彻落实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海玉 《人民论坛》2011,(12):176-177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关注民生、贴近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历史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它是以民生为本,致力于唤醒和尊重民生意识和民生文明的一种文化建设理念。发展民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民生文化观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时期,民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唤醒民生意识,启发阶级觉悟。第二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民生文化强调坚持统筹兼顾,侧重精神激励。第三时期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民生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尊重民生诉求,强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民生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民生问题,格外重视民生事业,不仅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明确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方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实践指南。习近平总  相似文献   

16.
保障民生和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民政部门作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解决民生的重点,是做好三类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即: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特殊群体(包括五保对象、残疾人、受灾群众、孤残儿童等).因此,新时期的民政工作必须更加突出民生这个主题,围绕民生这个重点,强化解决民生的各项措施,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民生历来是省级两会的重要话题,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新年伊始的省级两会上,各省代表委员们围绕养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慈善社工等民生民政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擘画美好生活新图景。  相似文献   

18.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为政之道,民生为要。关注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着丰富的民生思想,解决民生问题是体制改革的最基本动因。邓小平民生思想关涉人民温饱、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平正义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是全方位、高层次的民生思想体系。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立场、社会主义本质、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等视角阐释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是实现民生的两个基本原则,"三步走"战略是发展民生的重要部署等思想和观点。为以改革开放为统领的诸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政策价值目标。邓小平的民生思想推动了我国了民生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