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政报》2008,(10):3-22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相似文献   

2.
日益严重,类型众多的灾害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影响巨大,加强灾害法制建设很有必要,意义重大.我国的灾害应急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缺陷.我们必须加强灾害应急法制的理论研究、构建完备的灾害应急法制框架体系、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职能,建立抗灾风险防范体系,以完善灾害应急法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重大灾害发生的频率呈上升趋势。集中型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有利于有效防控次生灾害,组建和培养一支坚强、高效的复合型灾害应急专业队伍,集中管控各种灾害风险,形成灾害防控的合力。我国应将疫情防控纳入集中型灾害防控体系,及时监测和果断阻断可能发生的灾后公共卫生事件,不断提升和完善我国的灾害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全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障公共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制定了《张掖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减灾》2008,(10):10-10
浙江是多灾易灾省份,特别是台风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建立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对保障灾民生活,维护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大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和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国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民政部与国家行政学院合作,在2005年年底共同举办了“地市级领导干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对提高地市级领导的灾害防范意识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建立高效快捷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灾害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康泰 《中国减灾》2004,(11):42-43
我国一般把自然灾害分为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七类。我国现行的灾害应急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分别针对这七类灾害确立了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指国家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的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灾害应急法律制度是国家危机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及时有效处置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我国灾害应急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从现行的自然灾害应急…  相似文献   

8.
《山西政报》2013,(14):14-28
晋政办发[2013]7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新修订的《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3年7月10日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与处置工作,保证气象灾害应急高效、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制订本预案。  相似文献   

9.
行政应急权力的正确使用是有效解决灾害事件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对应急状态时所必须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行政应急权力的设置与行使应当而且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灾害事件中应急权的使用应做到事前的权力来源的立法完善、权力主体的确定和应急机构的设置;事中应确定应急权行使的条件、原则、内容、对象、范围、程序和时间以及对应急权的监督;事后通过立法手段、司法手段及采取行政问责制的方式对行政应急权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对灾害事件中行政应急权的行使确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4,(3):34-35
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台风、干旱灾害为主,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要求,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派出应急工作组协助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紧紧围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灾后救灾资金和物资及时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