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苗族古歌作为记录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早期苗族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状况,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宇宙乃至世界万物的认识与理解。以贵州苗族古歌中的《开天辟地》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创世过程分为天地与日月两大系统,认为创世神话主要反映了早期苗族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2.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具有顽强的斗争性格和光辉的文化传统,其中,关于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比较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苗族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资料,主要存在于“史诗”、“古歌”、“古老话”和“理歌”、“理词”当中。现在要研究苗族古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现成的参考书主要有两本,  相似文献   

3.
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苗族古歌》综合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传统林业思想是其科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古歌原文为依据 ,论述了它所反映的制种、整地、播种、移栽、砍伐、使用等的全过程。展现了苗族为丰富祖国林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以下简称《古歌),是一部非常珍贵的苗族文化典籍。它概括地记载了苗族先民艰苦创业的斗争经历,生动地反映了他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自己的民族精神,是苗族先民思想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对于研究苗族族源、风俗习惯、古代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于研究苗族先民哲学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仅就苗族先民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请教于学者。  相似文献   

5.
试论《苗族古歌》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间文学组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个新收获。引起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注意。在1983年全国民族民间文学出版评奖会上,荣获一等奖,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喜事。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的壮丽史诗,它记录了苗族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保留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民族性格;也表现了苗族、汉族和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洪流中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内容极其丰富,对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哲学、美学以及语言学的研究,都很有价值。这里我们发表几篇对《古歌》研究的文章,以飨读者,目的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作者、读者关注,写出更多更有分量的研究文章,深入一步探讨有关问题。这对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族团结,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广大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继续把苗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古老而优秀的作品发掘整理出来,加强研究,让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学奇花,开放出鲜艳瑰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近几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间文学的发掘、搜集、整理、出版,以及研究工作,皆取得了新的成绩,开拓了新的局面。现在,我们又欣喜地读到贵州民族研究所编印的《开亲歌》。这部《开亲歌》,篇幅浩大,全书长达万余行,内容极其丰富,既有苗族原始社会前期的婚姻形态的反映,又系统地唱述了苗族进入氏族社会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历史学、民族  相似文献   

7.
论《论语》人物品评体系的三重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昊 《求索》2008,(7):124-125
《论语》的人物品评体系,从哲学角度看,它所树立的伦理标准,影响并决定着后人的价值取向;从史学角度来看,它的品鉴和论断,不仅体现出史学传统的浸润,而且给后代文史著作以启迪之功;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促进了文学审美活动的历史进展,成为魏晋人物品藻的源头和先声。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苗族与芭茅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苗族的歌谣、习俗、祭祀、宗教以及生产等方面都有反映。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苗族的族源、历史、习俗、宗教等方面有一定意义。笔者学疏才浅,只能作一点不成熟的探讨请专家指正。 一、芭茅草与苗族歌谣有密切的关系 在苗族古歌中,有许多地方记叙到芭茅草,“猴子家开亲,接亲岩脚下,野果来当饭,石头来当蛋,硕鼠来当猪,青枫帽做碗,芭茅叶做刀,砍硕鼠冬冬。”(《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3集《开亲歌》第87页至第88页)。这首古歌记叙了苗族的初民在原始时代,过着  相似文献   

9.
贵州彝族苗族洪水传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的彝族苗族同胞中,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的传说故事,在遥远的古代,面对毁灭性的洪水灾难,彝族和苗族的先民们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他们不仅渡过了洪水劫难,而且造自己的双手重建了家园。毫无疑问,这些故事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本文挑选两部较有影响的作用,即彝族的《洪水纪》①和苗族的《洪水滔天歌》②,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希望通过比较,能对读者了解广泛传播于中国南方的洪水传说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姊妹歌》是一首反映古代苗族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女经济不平等的诗歌,也是苗族妇女对失去生产资料和家庭地位的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诗歌。它体现了苗族地区母权社会崩溃和父权社会确立的历史变迁。通过《姊妹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对苗族历史文化特征和苗族妇女地位也能窥探一二,对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苗族分布很广,有三大支系。从语言上讲,有三大方言区,即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和滇川黔方言区。各支系都有自己丰富的反映民族历史的古歌。属黔东方言的黔东南地区,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保存许多古风古俗,流传着极其丰富的古歌。这里,只谈谈黔东南苗族古歌的几个问题。一、苗族古歌和苗族史诗的概念范围已公开出版的苗族古歌,有田兵选编的《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和马  相似文献   

12.
苗族古歌亦称苗族史诗,是苗族重要的口传神话作品。主要流行于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区。以前的学者多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角度去研究苗族古歌,而忽视了其语言的本体性地位。本文笔者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对古歌神灵名称的语言本体意义进行考释,以阐述其文化意义,同时根据诸神的活动内容来佐证其语言本体意义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是研究苗族古歌的基础,即将过去孤立的、平面的表层的纯作品研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去研究,把苗族古歌视为苗族的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有机体,将其创作者,传承者、受传者、传承渠道置于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去进行宏观的综合考察,从而揭示出苗族人民的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意识以及苗族古歌在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苗族民间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歌与民间长诗.古歌中,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为急待保护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保护和研究刻道,时于系统地了解苗族进入氏族社会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发掘苗族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依族的神话、宗教近几年来引起一批研究者的注意,并涌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讨文章。如汛河的《布依族神话初探》,雷广正、伍文义的《布依族的传统宗教》,杨明《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朴素自然观》,康家伟《布依族古歌中的原始意识》,伍文义《试论布依族(古歌)中的哲学思想》,以及贵州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布依族文学史》等著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布依族神话进行了疏理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本文力图从布依族神话与宗教整体形态的分析上来探讨这一课题。这只是一个尝试。上述各专家的研究,显然在一定方面和程度上为我们的探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再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苗族历史上的迁徒、苗族古歌、民间传说和苗族妇女服装款式和类型的关系,对照中原服饰等几具方面,推断苗族妇女服装类型形成时间的上限在宋代。并对《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一文中划分的苗族妇女服装类型,作了一些补充和更正。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刊登田玉隆同志《从史学结合民族学看巴国与苗族关系》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叙述,摘要如下: 1“解放前黔东南苗族中‘有许多痕迹可寻’:黔东南苗族崇拜‘白虎’为祖先,他们把‘白虎’叫‘片甫’”。 2“苗族说:‘片甫’是苗族固有的,不是学自汉族,它也不是‘鬼’(只是祖先),是保护大家的”。 3“对‘白虎’的崇拜不仅是台江县苗族有,在剑河等其他地区的苗族也有。土司时  相似文献   

18.
流传在我省黄平、施秉、镇远等地区的苗族《开亲歌》,是苗族12路酒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路酒歌。人们倾向于将《开亲歌》当作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苗族媒姻史诗,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极其丰富的内涵,主题表现又当是多元的。这里,我们从苗族婚姻关系的演变,探析在包括民俗风情、文化事象等民族生产、生活的复杂历史过程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浓郁的生命气息,那种强烈的生命力量的冲击;亦即由《开亲歌》推及开去,窥视到苗族人民一系列的价值辨认、目的取向、生活方式选择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贵州民族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发表了田玉隆同志的《从史学结合民族学看巴国与苗族关系》一文,(以下简称《田文》)。文中以民族学资料印证历史文献的方法,来探讨说明古代巴人与今黔东南苗族之间的族属渊源关系。这种作法,从研究方法看,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田文》对上述二者本质联系,欠于深入查考,以致不少论述流于牵强附会。对此,笔者对《田文》的某些论述,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作者商榷,并请教于史学前辈。  相似文献   

20.
由龙玉六口述,龙炳文、田兴秀搜集翻译整理的《苗族生成哲学》,即“事物生成共源根”(以下简称《生成哲学》),已在1989年7月载入《苗学研究》一书,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这一哲学的问世,展现了我国古代苗族哲学的概貌。 《苗族生成哲学》,全篇共三章49句,339字;第一章19句133字,论述事物生成的源根和人类进化的历程;第二章16句,125字,论述事物生成的基本要素、关系和结果:第三章14句81字,论述“生”和“成”的辩证关系。核心是第二章,全篇充满了强烈的非天命观和辩证观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独树一帜。虽非长篇巨制,但却高度地概括了苗族先民的哲学思想。颇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