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一脉相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出发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前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的,两者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交往”范畴的多义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表征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主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源泉、内涵以及其深层话语对马克思交往理论进行了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3.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所有制的关系,剖析了分工与意识形态、阶级和国家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消灭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工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研究又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上去把握。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深邃预见,它不但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重要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包括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内容的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协作关系和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生产。协作可被看作为生产方式的技术形式,商品生产则相应为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由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探讨的"交往"范畴实际上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后来研究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念,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一切意识形态学家将精神交往神圣化、功利化的理论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肆意放大精神交往社会历史功能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对于回应西方交往理论和扬弃异化的精神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燕霞 《前沿》2013,(3):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哲史上,是其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真正诞生地和发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及“世界历史”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展开了阐述,这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总结,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说,不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可能真正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意识形态开始成为真正的哲学命题和科学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具有不为岁月所湮灭的真理光芒和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更加活跃和复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深入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把握精神,探寻规律,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发展的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在高度重视集体主义的同时,也极为关注个人发展问题,并且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其基本内容包括关于个人发展目标的理论、个人发展条件的理论、个人发展实现途径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这些理论的过程中还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及集体主义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对这种具有鲜明无产阶级特色的个人发展理论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也进行了深入剖析,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理论,对于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往”,这个概念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在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时的过渡性用语。因此,人们在论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时,简单地对它作“生产关系”解。在一般的理论著作中,几乎没有它的踪影。本文主要依据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有关论述,分析“交往”及“交往形式”的涵义,说明交往概念不能等同于生产关系概念;它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有其独立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一次全面建构。同任何思想理论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背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思想家们的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和马克思所开创的新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本文在批判费尔巴哈"人"学思想上的直观唯物论的基础上,更深刻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现实的人"的理论内涵。并依此展开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陈胜利 《人民论坛》2011,(10):212-2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一次全面建构。同任何思想理论一样,《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背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思想家们的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和马克思所开创的新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清楚呈现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批判、建构、超越三重逻辑。《圣布鲁诺》章、《圣麦克斯》章接续《神圣家族》,完成了对狭义理解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的立场,实现了对一般意识形态理解与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唯物史观确立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与功能作了建构逻辑上的全新理解,呈现出意识形态阐释视角从哲学存在论向政治社会学、从发生学向功能学的转换。马克思指明了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论道路和经验道路。  相似文献   

15.
梁同波  万晟 《人民论坛》2013,(12):216-218
在多维度了解分析社会进程时,总离不开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就阐明了两者的关系,这是马克思通过创建唯物史观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通道,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走向成熟.厘清两者的关系,为当前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活方式"这个重要范畴.重视生活方式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搞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  相似文献   

17.
梅学兵 《求索》2011,(11):103-105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旧唯物主义、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孙厚权 《理论月刊》2003,4(7):29-3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费尔巴哈论》三篇论著中阐述了相同的主题: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的历史链接。《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了《提纲》中的思想,突出了生产实践,在《费尔巴哈论》恩格斯从发展过程和内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费尔巴哈哲学,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符永雄 《新东方》2002,(1):47-4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旧唯物主义、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