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赵晶 《理论月刊》2007,(11):64-66
王阳明在创建其心学理论体系当中,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的"存天理,灭人欲"学说,阳明学说与朱陆学说有着继承性、延续性与共同性。在要求灭除人欲、私心方面甚至超过了程朱理学。王阳明没有脱离天理、公、义而言爵赏、言功利,在一定意义上,良知即是天理,存天理、去人欲在王阳明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在"致良知"提出前,王阳明以"诚意格物"为学问宗旨。"诚意格物"是针对意念的工夫,而对意念用功必须先分清意念的善恶,否则便无法存善念去恶(私)念;要分清善恶,就要先体认天理,否则善恶就失去了绝对性;要体认天理,还须先去除私欲,否则就可能认欲为理。要去除私欲,又须先分清意念的善恶,否则便无法去恶(私)。这样的话,阳明的工夫论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所揭示的"致良知"学说通过严格区分良知与意念,才解决了这个困境。  相似文献   

3.
韩丽华 《前沿》2011,(20):67-70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的良知坎陷理论具有很多的缺陷,他的"道德心""良知"力图"自我坎陷"开出"学统"和"正统"的"仁智合一",将应然价值世界与实然事实世界合二为一,这不符合事物发展运作的规律,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儒家复性思想,受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及佛性论复性思想的影响,是进行"善返""归本还真"的心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力求达到至善的真理境界。之后,修养者再回归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理论宣传、以身示范,教化大众。以此可对牟宗三的"良知坎陷问题"的缺陷做一定的克服和弥补。  相似文献   

4.
肖剑平 《求索》2010,(4):120-121,155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通过致良知,人将领悟真正的存在,这是本体论层次上所理解的知行本体。"知行合一"实践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品格,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肩负社会教化、教育的责任,是君子品性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5.
苏洁 《前沿》2011,(12):59-61
沿心学一派思想家,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到刘宗周,其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一致的,都是围绕"主体之心",体认天理,但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都过于笼统,将主体之心悬置,以至于在其社会整合思想中,偏重意识的形而上,使得"心"有所放纵。而刘宗周则试图在心学园地的旧址上,重新架设一道严密无漏的人学系统,通过社会自上而下,在慎独诚意的指导下,从各个层面对"心"进行具体存养、修习,使封建纲常、伦理秩序成为永不动摇的治世准则。  相似文献   

6.
"汉语神学"的提法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最初是基于当时的现实处境提出的一种神学发展道路,它是从现代性的背景下对基督教神学在汉语语境中的发展方向与可能性的思考。本文从"汉语神学"的概念赋义范围及"汉语神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开始,尝试通过梳理"汉语神学"范围划分争议来展现"汉语神学"在人文学与神学两条路线上存在的张力,探讨对"汉语神学"概念的不同理解与不同划分,并对"汉语神学"这种立足于人文学路向发展基督神学的概念与"基督教研究"、"学术神学"的概念进行比较与辨析。  相似文献   

7.
宋明时期新儒家继承先秦儒学与禅宗的理论内核,并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又深邃的生态思想。其中生物共通性的“气本论”思想“、民胞物与”“格物致理”“生生之仁”“天地万物一体说“”良知说“”存天理去人欲”等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琦 《今日海南》2016,(6):8-10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着力推动全体党员普遍受教育,聚焦突出作风问题,联系思想工作实际靶向整改,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脉相承、前后接续,体现了党中央持续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决心,体现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自诞生以来就被赋予"无冕之王"的地位,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要责任。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中,"公开"是它的固有特征和固有优势,"真相"则是进行监督的必然前提和内在生命力。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本身就能启发社会良知,形成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这在监督司法活动、追求司法公正的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可以说,每一次重大法律事件的公正处理都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又离不开媒体客观公正地对事实真相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原黎黎 《人民论坛》2014,(12):164-166
"微依赖"产生的心理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满足和宣泄压力;社会动因在于人们可以借助"微环境"获得真实世界中求之不得的平等和虚拟寄托;经济动因在于"微"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延伸背后有着对网络本身的自我增强机制以及免费经济特性的运用。消解"微依赖",需要遏制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需要对于"微依赖"的种种"小情调"状态实施"大情怀"的教育和引导;需要有良知的公民及组织共同行动起来,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力机制的驱动和保障,而"政企学民"四位一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企学民"四位一体驱动保障,以及"政企学民"不一体已成为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效果的制度障碍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为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效果,需要充分发挥"政企学民"各自的主体驱动作用,整合各方驱动力量,完善动力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程朱理学家认为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并将二者相对立。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天下百姓追求物质欲望享受,而这些无疑是对孔孟儒学人文主义精神的背叛。  相似文献   

13.
陈盛 《今日海南》2016,(12):42-42
通过"四色教育",党员们把"两学一做"履行到推动本职工作的开展上来,爱岗敬业,敢于担当,为海南烟草业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顶烈日,冒酷暑,认真学,实地做。近日,省烟草专卖局机关第四党支部(以下简称第四党支部)党员干部来到冯白驹将军故居和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体验车间工人生产实践,践行"两学一做",强化"四色"学习教育。  相似文献   

14.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促进了儒学的普及与世俗化,以"知行合一"的教化原则推动了道德实践。但由于"致良知"学说存在"认心为理""以心显性"的弊病,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和教条认知,因此在弘扬"致良知"学说时,需要补偏救弊,对古代"致良知"理论进行理性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青年人从稚嫩的思想"原生态",逐渐将觉悟与良知内化为自发行为,自觉追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法制精神,做到关怀民众、关心社会、关注实践,这是人生里程最重要的转变。那么,"自觉和良知"具体指什么呢,我认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知善、知义、知理"。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事件经传媒曝光后,学术界为之哗然和震惊。惊讶之余,人们都在探讨所谓“学术良知”或“道德底线”问题,呼吁学人能为人师表,在道德操守方面率先垂范,守住为人为学的伦  相似文献   

17.
刘聪 《学习与实践》2013,(3):134-140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渐修"为权、为方便,以"顿悟"为实、为了义的修行观;"格物贯通"是程朱在融合《大学》"格物"和西晋杜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而与佛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格物贯通"则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格物工夫,在求得"物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天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辨析宋明理学与佛学相似概念的异同,有助于重新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玉良  朱彦明 《前沿》2010,(16):26-29
尼采后期思想中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之间的区分是他所谓的道德"类型学"。"类型学"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反对"中间形式"的混杂。它与"谱系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尼采思想的利器。它表明欧洲历史中被视为"最高价值"的道德一直面对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对不同价值的"强制"。但是,如果道德只是与人们的保存本能相关,并且成了生命整体衰败的征兆,那么相反的类型就成为一种"急需",因为这不仅关联着生命整个链条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体自我塑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相似文献   

20.
再谈向"两广"学什么、怎么学。向"两广"学习这个概念,如果只当是一个向外的概念,排除我们自身的话,那这个概念是不健全的,起码也是偏颇的。记者认为,向"两广"学习应该把我们内含在一起,摆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