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寓言二则     
后天是我的生日。父亲从乡下打来电话,问生日那天是否回家吃饭。我说到时候决定吧。父亲说,你妈让我告诉你,假如不回来,生日那天早上要吃面,第一碗要盛给你自己吃,这是规矩。  相似文献   

2.
《小康》2020,(22)
正"好男不吃分家饭"是一句老话,可今天细细品来,仍然很有滋味。作为男子汉,不要靠父母留下的财产,要靠自己发愤图强、自创家业。老祖宗千百年一代代传下来的话,有不少至理名言,我认为"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家里的"大儿子",在我懂事之后,父亲就跟我多次讲"好男不吃分家饭"的道理。俗话说,"树大分杈,儿大  相似文献   

3.
老实的父亲     
尹成荣 《中国保安》2012,(17):70-70
父亲是一个老实甚至有些木讷的人。他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老实本分。不可以虚头巴脑,张狂跋扈。父亲一辈子没有张狂过,总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父亲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先在吉林一个偏僻的林场抬木头。抬木头的活又苦又累,矮小瘦弱的父亲硬是坚持了下来,而且凭他的努力与实干当了队长。因为父亲干活细能吃苦,别人干完活,把工具一扔就去休息或吃饭了,而父亲就会把所有的工具归拢好。场地收拾利索再去休息和吃饭。这一切被领导看在眼里,于是就让父亲当了队长。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5,(4)
<正>我对父亲的印象是薄弱的,只记得他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不管再怎么忙,只要有机会都会问:"你们功课做了没有?"小时候,家中男孩都要与父亲和祖父一起坐在外边客厅吃饭。座位有一定的排序,我是家中最小的男孩,所以坐在最小的位置。坐在那里很痛苦,因为不能随便夹菜。看到姐妹她们跟妈妈在后面吃饭,有谈有笑很开心,我问为什么不能在后面吃饭。这些记忆模糊不很完整,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唯一比较清楚的,是我们到了  相似文献   

5.
小美 《协商论坛》2008,(12):60-60
自我记事起,一家人吃饭时,父亲盛的第一碗饭必先端给母亲。待母亲碗里的饭快没了时,父亲会轻声说一句:“还有饭呢,再添点。”母亲摇摇头说吃饱了,父亲就说:“那就来碗汤吧,你喜欢的丝瓜汤。”父亲拿起汤勺,舀了汤放在母亲面前。母亲也不谦让,安然接受。  相似文献   

6.
替别人贷款,别人还不上,我父亲还要替人还款吗?编辑同志:去年九月,我村某甲想从信用社贷款,但信用社对他不信任,不贷给他,他求我父亲替他贷,我父亲就用自己的私章贷了7000元,交给了某甲,担保人是某乙,担保协是他的《房权证》。现在还款期限已到,某甲无力...  相似文献   

7.
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就是书。我小时候看外婆不认字,不能读书,心里真替她着急,不止一次地问她,不看书你不闷吗?当然,她也常为找我要找到厕所里着急。真的,我小时看书,那叫一个“迷”:吃饭时因为不能把书带到饭桌上,我是吃了稀饭,拿只馒头就溜走,这习惯一直到我离开家独立生活,可以自由地边吃饭边看书时才告一段落;上厕所也要带上书,看到痴迷时,腿麻了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8.
黎原 《黄埔》2010,(1):46-49
军校的伙食比我上中学时好多了,每餐四菜一汤。不过,吃饭速度要快,否则就吃不饱。吃饭时大家要排队进饭堂入座,值日官第一声哨响开始吃饭,15分钟后第二声哨响吃饭完毕,无论是否吃完必须离席,一日三餐都是如此。最初,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紧吃慢吃,才吃个半饱或大半饱。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8,(24)
正犹记得清华大学寄来新生住校通知时,我一百个不情愿,习惯在家里随意吃喝又生活懒散的我,向父亲撒娇说新竹那么近,我还是要天天回家吃饭睡觉。父亲不语,默默帮我找寻往返最便捷的交通工具。那年代民营客运公司刚刚开放设立,交通服务业一团零乱,俗称野机车的大型游览车经常在高速公路上奔驰,以非常便宜的价格招揽南来北往的乘客,父亲工作的医院对面,正巧有个  相似文献   

10.
自父亲病逝;母亲就一直与我们生活在一起。2000年冬天,她不幸右腿骨折,又患有老年痴呆,大小便失禁,吃饭要喂,故长年卧床不起。从此。母亲晚年生活护理的重担,就落在了我与丈夫的肩上。  相似文献   

11.
来中国后,我见识了餐桌上喝饮料的各种情形。在有些家庭,吃饭就是吃饭,不喝饮料。他们只在不用餐的时候喝饮料。在餐馆跟朋友们吃饭时,我也曾听到:“不用点饮料了,我们已经点了一个汤(或几个汤)”。有时候,如果有米饭,人们就不喝啤酒,我至今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相反,我看见桌子上摆着白酒、啤洒、红酒,果汁甚至牛奶。我没有说是“在桌子周围”,而这么多饮料都是摆给同一个客人的。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条幅     
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却爱好书画,他送给我的条幅字迹遒劲潇洒,内涵深邃显见,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那年我高中毕业回村担任了大队干部,分管治保和民调工作,父亲郑重其事地把我领到西厢房里,指着正面墙上的条幅说:“你哥当村干部时,这是我给他题写的,现在你大小是个村干部,我把这个条幅送给你。”   条幅上书:花开能有几日红,为人一世要公平。   我明白父亲的意思,恭恭敬敬地说:我一定照父亲写的去做。   父亲接着讲了条幅的来历和背景。解放初期的那年腊月,父亲应朋友之约去南山狩猎,不料刚到朋友家就被人抓起来。原…  相似文献   

13.
李向阳 《今日民族》2001,(11):30-32
2001年7月21日,不管我们怎么呼唤,父亲再也睁不开眼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名叫李长猛,1921年12月17日生于昭通市一个回族贫民家庭,在父亲的生卒日期中,我发现了三个基本数字:1、2、7,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是父亲的生日:1921年12月17日,又是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是父亲的卒日:2001年7月21日。这三个数字的组合也是党的生日:1921年7月1日,这三个数字有什么巧合?几天来我一直若有所思。当党组织写出父亲的生平时,我心里不觉一动,1、2、7不正是父亲一生的总结吗?“1”是一心一意跟党走…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你好。这两天我看了一则新闻后,觉得有些话不说不快。讲的是今年兰州大学一些刚刚跨进校门的新生进食堂吃饭、到邮局取钱、去超市购物都不太愿意排队,并在校园网站BBS论坛上发帖质问:“我们为啥要排队?”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记者 《春秋》2010,(5):50-51
韩金风属于富二代,是青出于蓝的富二代。1996年从中央党校毕业时,家里安排好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毅然对父亲说:“我跟你干吧。”父亲用怀疑的目光说:“跟我干个体,是要吃苦的,你能受得了吗?”  相似文献   

16.
“理论信箱”编者: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两句话,曾引起过全国性的广泛议论。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谈起了这个话题。事情是这样的:星期天有老友二人来聚。吃饭时,家人端上一盘菜,客人叫好,说不要太客气了。我随口说了声我们自己也要吃的。接着朋友甲便开玩笑地说:那也好,你们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想这句玩笑话,却在饭后引起朋友甲、乙之间一场认真的讨论。我感到讨论的内容很有意思,下面便是我追忆的记录稿。   乙:你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吃饭时的事联系不上。   甲:我那是随便说的…  相似文献   

17.
父亲与茶     
父亲不打牌不贪杯,独爱饮茶,即使在吃不饱饭的日子里:他也要省吃俭用买来细菜叶泡茶。父亲以和气手才气闻名于乡里。我长这么大,只看见他为茶发过一次火。那次邻居王老倌到我家聊天,顺手端起父亲的茶碗,一喝;好苦!便随手一泼。父亲见了那泼在地上的细茶,眼睛立即瞪直了,脸色勃然变红.大吼一声”蠢家伙!王老倌见我父亲一副心疼得要命的样子。实在不能理解.气冲冲地走了.好久不跨我家门槛。后来,父亲用30只鸡蛋换了个茶杯,作力地的专用茶具。加会,那茶杯外表黯淡;内积一层再厉,像个出工文物,父亲仍苦不后仍律。父亲每天除…  相似文献   

18.
父爱     
8月里的一天,烈日炎炎,父亲陪我来到了职业培训中心,等待我的将是一场电脑技能大赛。气氛沉闷得使我感到都快要窒息了。父亲握着那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杂志一刻不停地给我扇着,在这富有节奏的扇动中,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只剩下15分钟了,周围人头攒动,我越发感到紧张与不安。这时,父亲一直扇动着的手忽然停下来。他从包中掏出一包早已准备好的湿纸巾让我待会儿考试的时候用。这种我忽略的事,父亲却往往做得滴水不漏。他拉过我的手,对我说:“时间不多了,做好准备,不要紧张,知道么?考的时候心理一定要放松。”这句话,父亲已…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郓城县刘口乡民政助理员,孤寡老人称他为好兄弟,残疾人称他为送温暖的人,我母亲称他为傻子,他身上有说不完的故事,他就是我的父亲──梁乃印。 自1980年父亲担任民政助理员以来,他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对上他却不能照料年迈的爷爷奶奶,对下他顾不上关心我的学习生活,对母亲他更是一点忙都帮不上,家中大小事项全靠母亲打理。 记得父亲刚上任不久,有个残疾人到民政办公室来领残疾救助金,当时还不到发钱的日期,来人直嚷:“我没有钱了,我得吃饭啊。”一个老红军冒着酷暑,也大老远跑来领钱。望着他们失望的…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爱太多 父亲:“孩子,爸爸处罚你是因为爸爸爱你!” 儿子:“这我知道,爸爸,但我不应该得到这么多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