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未来主义诗人“无意义语”诗歌的提倡,俄国形式主义者区分了诗歌语言和实用语言.在他们看来,诗歌语言是一种自足的语言形式,而不指向外在于诗歌的事物或观念.以穆卡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结构主义者进一步认为诗歌语言的组成成分构造了一个“语义结构”,是语义结构而非外在于它的事物构成了诗歌.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学,可以发现古典中国诗学立足的是语言工具论,而不是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甘玲 《求索》2010,(6):181-183
中国古诗学有别于西方之学,它从作品的创作立意到文本语言组织、从美的构筑方法到美之价值判断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特质和语言技巧,都是诗人以细腻的诗心在生命的感受中提炼发掘出来的。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内向维度的探索和追求,诗人常以不同的语言技巧展现出来,并刺探入他人内心的本真中。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目治法为研究对象,目治法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结构方法,它反映了一种中国古典的心灵主体论,与西方的现象学的精神遥相呼应,着力于人类内在世界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2007年中国文坛状况可以从"80后"作家崛起、自我言说成底层叙事主流、网络文学制度创新、神话重述表现民族志式书写雄心、海外汉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评判等角度进行归纳,"80后"作家加入作协、打工文学出现新格局、起点中文网作家群、神话重述三文本、诗歌的行为艺术化、顾彬评中国当代文学等热点事件构成了2007年中国文坛的图谱,2007年中国文坛展现出边缘和主流交汇、中外批评界交锋、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文学新媒介创生的内在发展机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7,(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历来注重打造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指标性刊物。对该刊首批入选教育部名栏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年发表的现当代文学论文进行文献统计与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动向与得失。  相似文献   

5.
陈博 《传承》2009,(14):134-135
兰色姆认为诗歌不确定意义是决定诗歌的本体因素。西方诗人通过改变诗歌语言逻辑来创造诗歌的不确定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的不确定意义并非因改变语言逻辑造成的,而是由于修辞使用与阅读环境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兰色姆认为诗歌不确定意义是决定诗歌的本体因素.西方诗人通过改变诗歌语言逻辑来创造诗歌的不确定意义.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出的不确定意义并非因改变语言逻辑造成的,而是由于修辞使用与阅读环境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人中最具欧化特征的诗人。大量使用长句子是穆旦诗歌语言欧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长句子的使用改变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功能,提高了表现力,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细节描绘能力;革新了诗歌句子间的关系,在诗句间建立起严密的逻辑关系。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与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现代情思的特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周锋 《求索》2008,(4):196-198
诗歌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音乐。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抒情,更是通过声音发出的寓言和神话,诗歌中存在着天然的语音隐喻模式。本文通过对语音与语言、语音与隐喻的关系进行一番学理化的梳理,探讨古典与现代诗学观念下诗歌语音隐喻的诗性功能,以期为中国现代诗学的构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缺失可以有多种角度,至今也形成了许多说法,诸如当代文学缺乏思想穿透力、向消费主义投降、主体性丧失、想象力匮乏、语言水平太低等等.无论是过激地谴责当代文学是"垃圾",还是温和地说当代文学"有杰作无大师",都无一例外地显示了人们对当代文学极大的失望.失望的来由显然与此有关:当代文学60年较之于现代文学30年虽然时段长一倍,但总体成就远远低于后者;贫穷战乱年代大师辈出,而在和平时期包括20多年来的经济盛世,文学精神却空前地萎缩,本应更多地产生大师的时代却产生不了大师.各种反思和批评的说法无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些还不是最深层的根源之所在,还只是病相而非病灶、病理和病根,更本质的问题要归之于中国作家自己背叛了生活,当代文学正在丧失反映现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宁明 《求索》2013,(6):169-171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三十余年创作期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感觉化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粗鄙和杂糅组合的语言也出现在作品之中,莫言以“先锋”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到了新世纪,莫言小说语言趋于平实、凝练,并受到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当然,莫言小说语言绝不是对某个文学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传统影响并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莫言文学语言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语言的艺术,蕴涵着深邃的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从古以来的诗与歌,即文词和乐曲,一直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的。诗歌的韵律,是为了加强语言的音乐美;诗歌的词采,是为了加强语言的意境美;而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文字意义所不易表现的情趣...  相似文献   

12.
文言复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耕 《理论月刊》2003,(11):125-127
文言与白话作为两种书面语言,伴随着中国文学走过了两千余年的光辉历程;文言与白话的兴衰、消长与更替,是中国文学变革的根本性标志。将文言与白话对立起来,尊此抑彼,无疑是片面和错误的,对中国文学的语言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复兴文言语体创作,对于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形式,促进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惠 《求索》2010,(8):206-207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学术语言观的自觉。对于如何借鉴西方理论,建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在八十多年的流程里,几经波折,形容百般,诗歌流派和群落明明灭灭,新、旧两体明分暗渡,构成20世纪中同诗歌灿烂的星空。自由体新诗在新文化运动中、30年代、80年代掀起三个高潮后回落,中国诗歌数度陷入迷惘和困境。当代诗歌繁而不荣,昌而未盛,意象芜杂、零乱,题材雷同,主观意绪排挤诗质,语言粗陋且平庸,诗歌产品“私有化”现象严重……中国诗歌以何种姿态推启新世纪的门扉?笔者认为,中国诗歌必须调整目前的“自流”状态,注重纵向汲取和传承,不废横向移植,吸纳姊妹艺术的优质,潜入现实社会生活和人类灵魂的内层,追求诗歌本来命义,重建现代汉诗的语境。  相似文献   

15.
李春华 《求索》2011,(7):118-120
诗禅相通是中国诗歌历史的古老传统。近代以来,随着白话诗的兴起和欧美诗歌的翻译传入,古诗词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已经中断。但往后发展,在新月派、九月诗人、台湾现代派诗人中又有接续传统诗歌精神的迹象。中国诗禅文化的现代转型主要包括生存体验、语言形式和精神形态三个方面。这种转型对于提高当代诗作品格和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对各种文学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诗歌是一种与语言的音、韵联系密切的文学形式。音韵学的发展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又使得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诗歌的音韵和格律各有千秋。根据汉语语音特点,自古以来汉语最小的基本结构单位"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这就决定了汉语诗律得由音律、声律和韵律三大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17.
2009年6月13日-15日,由上海大学中文系、纽约大学东亚系、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4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并提交了论文.大会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学术风貌,也着力从中寻找出一条能够积极回应当下中国现实,具有明确未来指向的文学研究方向.与会者就重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再解读与重返历史瞬间、重估先锋文学及开启当代文学研究的生产性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诗歌押韵的发生及其音乐本质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押韵作为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和诗歌同时诞生 ,并且随着诗歌形式的不断成熟而发展成熟的。押韵为诗歌语言音乐性的实现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使得诗歌语音具备了节奏以及特定的音高和音质。  相似文献   

19.
正《芷叶集》是福清作家念琪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一部自选文集,包含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电影评论等四个部分。文学地理学的批评是近年来学界评论文学作品的新兴理论,是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交叉学科。这和念琪先生在其《芷叶集》中所探索的关于"福清元素"的问题是不谋而合的,评论者与创作者的不约而同,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当然,也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讨是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徐飞 《北京观察》2016,(4):55-57
正"对我个人而言,阅读为我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历史、对大千世界、对人生都充满了希望和向往"。北大朗润园的采薇阁——中国诗歌研究院,这是陈晓明办公的地方。陈晓明曾出版有《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三十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三百多篇。曾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在中国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