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淳朴乡风民风建设以及净化乡村精神文化,实现对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的重构。因此,应当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要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建设文化传承队伍,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2.
严庆  李彬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52-158
在实现民族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中,民族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依据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关系原理,贵州省实施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践表明,这一活动是一项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3.
郭琪 《统一论坛》2007,(2):50-5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背后都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没有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灵魂,就没有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创造了丰富多彩、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  相似文献   

4.
文化主体性与价值观自信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前沿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文化主体性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价值观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又随着时代进步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各民族对文化、精神追求的积淀。作为一项独特的重要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和传承路径,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滋养。柳州市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着力转化创新,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把全面发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作为最终目标,在未成年人中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中华诗词弘扬民族瑰宝柳州市弯塘路小学教育集团在开学典礼时,每个年级玩起了诗词“飞花令”,此起彼伏的背诵声回荡在整个校园。在日常的语文课和班会课上,每个班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区域文化入手,探讨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密切海内外同胞关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是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融合要找准融合点,注重情境创设,关注学生困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可融入校外实践活动,也可融入校内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环境融合要做到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和校园舆论环境相融合。  相似文献   

10.
宁轩 《群众》2023,(4):14-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南京是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全国重点城市之一,较早启动“我们的节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行动,制定出台相关方案,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为振兴传统节日、彰显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不同于其他传播,必须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性力量,在对文化的传承中解决好发掘、摒弃等问题,用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好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普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延续发展中再展时代魅力,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节日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人的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审美观、爱情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吴武 《今日民族》2012,(12):49-51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标志.正如《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以下简称《概说》)所总结:"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团结统一,并区别于外族的一套符号和观念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亡了." 在曲靖市直机关工委组织"读书、感悟、进步"活动中再次翻开这本《概说》,并联系民族地区实际和民族宗教工作实践,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学习十八大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5.
韩征天 《前进》2003,(11):34-3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纵观长达12年的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贯穿于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而民族精神,又作为民族文化最深刻、最本质的体现,为根据地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忠诚实践“三个代表”,加快我省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紧紧服务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  相似文献   

16.
费英秋 《人民论坛》2023,(20):68-70
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自我批判的革新性、与时俱进的超越性的价值意蕴。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内容、思维方式、精神品格的三重耦合,内容方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自我革新和自我反省的优良传统,思维方式方面兼具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征,精神品格方面在人格、使命、境界等领域具有契合性。未来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为引领正确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13个世居民族中,基诺、拉祜、布朗、景颇、佤5个民族为"直过民族",其中基诺族为特有民族。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双版纳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有语言无文字,以"口口相传"方式传承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濒危,抢救与保护这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战旭英  蔡瑛 《人民论坛》2023,(1):104-106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这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内蕴深厚、底气十足,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对充实中华文化自信内蕴及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其精神内核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实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