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8日上午,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承办的"21世纪的文艺理论: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学三楼报告厅  相似文献   

2.
<正> 文艺学方法是不是“斯芬克司之谜”?不敢说。读赵宪章的《文艺学方法通论》,倒也明白文艺学方法这个谜也是可以解开的。 1985年前后,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空前热闹,从新闻传播媒介到各种学术刊物,无一例外地讨论起文艺学的方法问题。不经意就可看到运用各类“新方法”操作理论批评的文字。“方法论”,其时仿佛成了整个文艺理论界最感兴趣、最饶有意味、也最时髦的话题,以致1985年遂被人们称作“方法论年”。赵宪章的论著,可以看作是对这些年“方法论”研究的一个总结。文艺学作为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有其一定规则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应,文艺学方法在结构上便有其自身起点、操作过程和终点,有一定的范式和参照系。考察古今中外文艺学理论和批评的历史,文艺学方法的范式可归纳成五大基本类型,即:文艺学经验方法;文艺美学方法;文艺社会学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文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文艺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文艺理论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笔者当时在自己的一系列论文(见《文艺理论与批评》、《求索》、《文论报》等报刊)中,集中批评了刘再复的抽象主体论。本文拟更为全面地回答抽象主体论对唯物史观及其文学观的非难。  相似文献   

4.
从话语分析角度看 ,百年来我国文艺理论著述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写作范式和文化成规 ,它过分倚重于引证西方材料 ,而本土尤其古典文论话语所占分量明显偏轻 ,其命题、范畴又主要源于西方文论话语。写作中命题、范畴的取舍关涉到传统及知识谱系的连贯和延续 ,而材料的引用问题则关涉到知识谱系的“置换”,以此观之 ,“失语”确是一种客观存在。若要有效地疗治“失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理论 ,有必要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艺理论写作范式 ,在此基础上才真正可能通过写作范式的重新确立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2010年10月22日—25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主办的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学者与会。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形式在文学研究中的向度、作用及限度。与会大多数学  相似文献   

6.
西马文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唐欣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一个重要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派别,在它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一直侧重和致力于研究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对文化艺术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人的感性的审美的生活方式的强调和倡导,使其具有鲜明的文论特色。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7.
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受"五四"影响而诞生,日据时代深受摧残,光复后重新与祖国接轨.50年代,官方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相结合,而作为"战斗文艺"的反叛,现代主义得到蓬勃发展.70年代,带有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论取西化文论而代之,大力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社会批判功能和民族性.80年代后,除了"台湾意识"和"中国意识"的分歧外,随着"新批评"的衰落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台湾文论界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分必要和紧迫。福柯话语理论的构建取向、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大众的同意"、拉克劳和墨菲后话语理论的多元主体"接合",为之提供了视角和切点。大众化了的马列文论话语、中国化了的西方文论话语、时代化了的古代文论话语和实际化了的比较文论话语"接合"起来,构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再与创新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话语二度"接合"起来,就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有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主要有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大文论视域。其成就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彰显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双重品格、实现人民性与自由性的辩证统一、诠释文论建设的中国化倾向。研究不足包括问题意识相对弱化、文学批评缺乏整体性、参与主体出现代际裂隙等。建议从"回到马克思"、加强文论创新、注重文论实践三个层面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由文艺理论工作者提出之后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本文即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理背景、内涵、关键、途径、目标和方向等基本内容进行综合性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