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为新型现代化的人化目标, 现代人格是教育现代化的终极关怀.由于科技功能的过分张扬和工具主义传统的根深蒂固,社会被器物化、教育被功利化.弥合技术和伦理之间鸿沟、促进边际人向现代人转型的应有之念是:实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良性互动,避免陷入专业化陷阱;摆脱工匠式思维定式,以对人的客观实在和价值存在的双重关怀为前提,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性建构;改变器物教育模式及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概念具有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兼具"物象性"和"主体性"。"物象性"表明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主体性"则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出现了知识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新形态。由于生产力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能够推动社会主体不断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并于总体上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高等警察教育的本体诉求:培养全人警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针对警察高等教育过窄的专业设置,人文教育薄弱造成警察文化底蕴不厚、人文素质不高,缺乏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等问题,高等警察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应将通识教育置于基础地位,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实现学养与人格的兼进,培养全人警察。  相似文献   

4.
李映楠 《理论月刊》2009,(5):117-120
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奴役关系的原因在于工具理性对世界的异化控制.人与自然奴役状态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不成熟.人与自然奴役关系的解决在于尊重自然,个体与自然、社会及他人建立一种和谐的"星丛"关系,超越工具理性的控制,追求真正属于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性生活等.  相似文献   

5.
做一个完整的人--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成 《前沿》2004,(8):121-123
通识教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一种普通的、全面的教育 ,即大学在培养学生一定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 ,还为学生提供非职业性的知识 ,其具体内容非常广泛 ,旨在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大学可以通过设立分类必修、核心、经典名著等课程和开展第二课堂的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情感教育与“人本”教育的理据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明 《湖湘论坛》2005,18(6):95-96
情感教育是针对新时期教育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范式。高校情感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通过对探索“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的探讨;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体现在教育者实施的一切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培养上。  相似文献   

7.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追究的价值目标,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职业伦理开始由"自律"走向"他律",甚至成为了一种与毫无道德关系的"技术性指引规则"。职业伦理的"非道德性",使我国法学教育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更高了伦理道德关怀。因此,法学教育应当确立"以德为先"的目标,将学生的德性培育放到更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新加坡人"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东方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等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法律思想教育、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和国际交流的教育等五个方面;课程实施主要通过专门课程教学、专业课渗透、德育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在课程设计上,应坚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上,应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全面构建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应加强对课程的领导与管理,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在规模化教育过程中实现个性化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哈佛、耶鲁等美国高校在本科课程设置与培养制度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课程的自由选择与组合,学生形成各不相同的知识结构与创新意识,并且提供制度路径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和设计新的课程与未知专业;融入人性化与人文关怀,注重个性化与多元文化的感悟和体验。各高校直接面向市场与社会,其竞争与不拘一格使美国的多元化教育与创新性人才更呈现千姿百态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乡村教师一直是教育优先的男性本职;共和国集体经济时代,低成本公共教育吸引大量女性进入乡村教育事业,女教师随国家需要和户籍政策进退于土地和学校之间;改革开放以来,环境变迁使乡村教育基本功能由"培养—输送"教育转换为"留守—陪伴"教育,弱势大学生成为教师中最弱势的基层乡村教师,与乡村边缘学校和弱势学生结缘共生,乡村教师女性化也正与之同构。乡村教师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中,在兼顾自我和家庭、陪伴和培养、个体和群体、传统乡绅使命和专业规训的矛盾中完成对自我、乡村教育及乡村社会的更新;促进乡村教师发展需培养有改变勇气和能力的新型乡村教师,突破狭隘的专业视野,加强学校与乡村的联结,提升关怀和建设乡村社会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其自身乃至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意义重大。西方经典"需求理论"所倡导的"需求即人的本性"、"需求的层次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等理论表明人的需求与人的可持续发展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联,表现为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着不同的人格、素质及能力。高校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需求导向式"的教育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合理的多层次需求,突出学生自我培养,实现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协调与配合,可有效助推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工具理性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必然也受其影响。工具理性在极大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其非理性结果也影响着大学生美育的有效提升。在工具理性扩张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呈现出评价单一化、教育模式化、目标功利化的弊端,从而忽视了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制约了大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冲击了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立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应从践行以人为本、培养综合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塑造个性发展,引领时代风尚、服务社会发展,营造校园环境、涵化人文素养四个方面平衡高校美育中工具理性的冲击,最终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任泽 《人民论坛》2013,(12):202-203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野下的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对人性完善的要求等方面.而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实施阶段性的渐进教育,即实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教育路径,来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层次化培养学生生存品质、生活品质、人生品质,从而抵达生命的核心诉求.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混淆个体关怀与整体关怀的关系;忽视内在关怀与外在影响的关系;割裂思想关怀与政治需要的关系;缺乏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的结合等。人文关怀具备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引导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通过树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和谐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主体性关怀思想、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吸收多元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成果、掌握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方法等来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在不断促进高校学生增长知识、增强认识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教育上的不足与缺陷,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故提出把握"高、温、深、厚"四个维度,从思想认识、人文关怀、问题导向、具体措施等四个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工作,提高学生工作实效,不断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正民法典时代的教育回应陆銮眉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民法典时代对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提出的新命题。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表明民法典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之上,与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特别是实施惩戒时对行动自由等人身自由权予以特别尊重。同时,民法典规定了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和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这将有助于实现对受害学生和教师的补偿和救济。此外,民法典"自甘风险"原则的确立及侵权责任的明确,为从根本上治理"校闹"、给学校松绑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学校及相关组织者开展文体活动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张娜  刘江薇 《传承》2010,(21):102-103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人是有性别的,人的性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女性的角色、地位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历史唯物主义关怀"人",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二者都关怀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此外两者有着几近共同的旨趣,历史唯物主义关怀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和发展,而社会性别理论关怀女人、以及与女人相关的男人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数字化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引擎,然而,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与失衡的问题。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容易引发数字鸿沟、数字孤岛、信任赤字和数字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应探索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治理数字化实践中的耦合关系,有效回应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议题。把数字公平、数字协同、数字信任和数字安全等价值理性要素作为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实践遵循,通过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建社会治理部门的数字化协同机制,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认同机制,夯实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安全底座”等举措,全方位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向奔赴”。  相似文献   

19.
郑陈荣 《桂海论丛》2007,23(3):84-86
关怀和关怀教育,不仅是人们情感交流的行为,更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及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实践表明,从关怀教育入手.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着重抓好高校毕业生、经济困难学生和后进生三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才能进一步扩大和延伸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从而充分体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人的心灵关怀、促进人的心态和谐,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可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基本心理现象进行调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