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晖  刘霞 《公安教育》2008,(3):39-42
在公安高等教育中,刑法作为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作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深深植根于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进程中,但同时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即公安院校刑法教学必须按照公安特色职业教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刑事执法实战能力上。这不仅需要我们认识论上教育理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正公安院校作为行业院校,是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主要源头。以公安机关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是公安院校的办学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公安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实践"进行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必须实战化。基于此,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和平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公安执法人才是公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许多公安院校对此做了积极  相似文献   

3.
公安法学教育是本科层次的法学教育,主要培养跨专业复合型、职业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公安法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和身心素质.公安法学人才培养应采用"4 1 1"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探索公安高等院校培养现代公安职业人才的新课程体系,对于其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和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新形势至关重要。对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类型及层次进行重新定位,并对其培养人才目标从行业功能、规格特征及社会认可层次等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导向,运用项目课程体系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以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为例,研究了警务执法岗位技术技能课程体系的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5.
步入现代公安法学教育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燕 《公安教育》2003,(12):21-23
新中国的公安法学教育事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和反思公安法学教育事业是为了公安法学教育在与中国的法学教育和公安教育同潮共涌,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改革和发展。今天群贤毕至,对公安法学教育进行战略分析和前瞻,其内容和成果必将为公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建设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下面仅就我多年从事公安法学教育经历来谈几点关于公安法学教育的想法,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一、公安法学教育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地位公安法学教育是基于公安职业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形…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既定主要目标之一,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筛选是司法考试的既定目标。加强地方院校本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良性关联关系,以合理设计的司法考试制度推动地方院校本科法学教育改革,改变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需求相脱节的局面,形成法律职业、司法考试与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三者之间信息传导的良性机制,最终将法律职业的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制度传递给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使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律职业需求更加紧密地有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对公安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法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公安本科院校的国际法教学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必须进一步优化国际法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8.
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设想(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公安教育》2003,(5):46-48,45
公安法学教育是基于公安职业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形成的特殊的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法学教育始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现代中国的法学教育始于十九世纪中后期,受西方近代法学教育影响很深。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引进初创(1949——1956)、遭受挫折(1957——1965)、全面摧残(1966——1976)、恢复重建(1977——1991)、改革发展(1992年至今)的坎坷历程[1]。公安法学教育与新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同步的,公安法学教育的兴衰与发展受中国法学教育影响很大。迄今为止,一般都认为公安法学教育是在公安院校(包括高等与中…  相似文献   

9.
王智俊 《公安教育》2011,(10):24-28
<正>执法能力是公安民警的基本能力,也是公安民警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教育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倍增效应,尽量避免交叉、重复或缺失、低效训练,架构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主线、以职业为特色的民警教育训练体系,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现在和未来形势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执法人才,是公安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试论法学教育目的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学教育的一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法律人才。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则是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诊所式法律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与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完美契合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是实现法学教育目的的良好的手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在对某些技能的培养方面有着传统法学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是对法学教育所要求的目的的一种强化培养,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学尝试,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能够培养更好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既要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需要 ,又不能局限于国家司法考试 ,要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多元化的法律人才。同时 ,应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 ,提高法律专业人员素质 ,开拓高等法学教育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方略下的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目标和全民的共识与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使命 ,在法律教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的时代背景下 ,法律基础课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 ,我国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存在诸多不足 ,只有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依法治国方略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战略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行政变革与行政法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作为有关公共行政的法,应能反应公共行政变迁的内容,对公共行政变革及时作出回应。回顾行政法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对行政法的认知实际上都深深扎根于各个阶段的公共行政之中,从干预行政向给付行政的变革扩大了行政法研究的导向和范畴,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再次向行政法提出了更新的挑战。行政法对行政变革进行修正和引导,发现与矫正行政变革中的公法问题,促使行政变革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政府"体系,"阳光政府"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行政、人事、财务信息公开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为解决现存的问题,可从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以及建立财务信息公开等方面着手,以法治化的手段推动"阳光政府"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公安院校法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过程中,考试改革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法学课程是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关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和法律素养的积淀,而且直接涉及到学生终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结合法学教育的规律和公安业务的实际需要,我们应该建立一套适合公安院校法学课程的全程性多元化考试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时,体现为习俗规范、社会价值观、制度伦理等.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比显得比较无形和隐性,因而常常不受重视.然而,事实表明,非正式制度对一个法治社会能否建成起着根基性作用.可以说,不同信任特质的非正式制度,或推动或阻滞法治现代化.一般说来,以普遍信任为特质的非正式制度有利于法治现代化,以特殊信任为特质的非正式制度阻滞法治现代化.非正式制度由特殊信任特质向普遍信任特质的转变与改善,是法治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与不可或缺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素质教育是我国进行法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我国应加强应用法学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素养,只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各门应用法学深邃的理论,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其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应用法学教学的改革,应以其理论体系为框架修订法学本科教材,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改传统单向教学方式为双向教学方式,改进案例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的刑法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新旧法律丈化、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和碰撞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极具影响的改革,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也移植了西方的法律文化,具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对当今法制建设和完善的启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让每个公民知法、懂法,成为创造法律的最直接主体;二是法制改革应该是对国内法的继承和对国外法的移植并重,坚持在移植中继承、在继承中改革的治法方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WTO,无论是对国际经济秩序还是国内经济秩序的发展都是一件重大事件。加入WTO要用尽WTO的权利才能尽最大可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进行。而应对WTO挑战和抓住机遇的基础是对WTO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分析了对WTO的认识及国内经济法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