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行政违法救济应遵循校内途径首先救济、教育行政机关救济优先、司法机关最终救济、合法和公开公正等五项基本原则。我国应加快完善高校行政违法救济制度体系,建立校内申诉制度、行政申诉制度、信访制度、行政仲裁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使行政救济权在高校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行使扣留车辆这种行政强制措施时 ,需遵守合法性原则、期待履行原则、最小损失原则、程序和救济原则 ,并按照法定的基本程序依法对违法车辆予以扣留、处置。被扣车辆当事人如果有合情权益受侵害的情形 ,可通过申诉控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途径获得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3.
行政机关的内部人事管理行为对公务员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但现行的内部行政救济体制并不足以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引入新的救济机制势在必行.行政复议相对于行政申诉与行政诉讼有着诸多制度结构和制度属性上的优势,行政复议在内部行政救济中可以而且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行政处分是对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公务员予以惩戒的法定形式。如果行政处分违法或不当则有可能侵害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考察世界各国行政法,一般都构建了公务员因行政处分遭受权益损害的法律救济制度。我国大陆地区现行的公务员行政处分法律救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未能充分实现其保障公务员权益的目标。完善现行的公务员行政处分法律救济制度,应当建立公务员行政处分的司法救济机制,并健全公务员因行政处分遭受权益损害的赔偿程序。  相似文献   

5.
尚蔚 《甘肃理论学刊》2010,(6):92-94,98
公务员申诉,是指公务员对行政机关做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向有关机关提出意见,要求变更或者撤销原处理后重新予以处理的行为。完善公务员申诉制度的实质是对公务员权益保障的法治化。完善公务员申诉制度可以在立法层面上对现有申诉制度进行改进,设立申诉制度的专门机构,以及引入司法救济程序等。  相似文献   

6.
与违法婚姻有关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违法婚姻期间因侵权导致的损害;二是因实施导致婚姻无效或撤销的规定情形而发生的损害;三是因违法婚姻被认定无效或撤销导致的损害。第一、二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和婚姻自主权等方面的损害,可以适用一般侵权责任来获得救济;第三方面的损害是因婚姻被宣告无效或撤销本身引起的,可以设立违法婚姻损害救济制度进行救济。违法婚姻损害的民事救济主体应根据不同的损害原因及过错情况具体确定,被救济主体是违法婚姻的当事人,救济主体可以是违法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7.
厦大博导"诱奸门"暴露了校园性骚扰问题,触动学生权益保护的神经。校园性侵事件根源在于教师与学生权利不对等。受传统文化影响,受害学生不能主动寻求救济,校园救济机制不健全,刑事罪名存漏洞,致使潜在的犯罪者有恃无恐,致使学生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为此,应明确侦查机关侦查义务,增加利用职权性交罪,禁止师生恋,建立学生权益救济机制,以保护学生权益。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权利救济制度,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维护校园和谐的需要。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现状,分析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若干缺失,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从而有效解决高校与学生的纠纷,实现对学生权利的救济。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所构建起来的对学生权益进行保护的一项专门性制度,它包括申诉人、被申诉人、申诉范围、申诉形式、受理申诉的部门、申诉时效六个方面。目前,这一制度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的行政主体资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行政法的角度分析,高校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涉及到学生的受教育权等重大权益,具有强制性、单方性、自由裁量性的特点.因而应把高校的管理行为纳入行政法治的轨道.而现实中因高校性质不明而导致学生救济不力,严重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议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建立行政复议前置的行政诉讼体制,以维护高校管理的威信,保障学生的合法受教育权益.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占很大比例。近些年,高校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不断增多,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也逐渐显现出它的作用,但申诉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笔者建议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处理高校教师申诉案件的机构,发挥高校工会的作用,完善高校教师申诉之前的前置救济程序,完善高校教师申诉失败之后的后续救济途径,使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更好地维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依法取得赔偿权利”。“控告权”与“检举权”学生容易混淆,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帮助学生区分的。首先:弄懂含义,明确异同。控告权:是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检举权和控告权一样,都是同违法失职行为作斗争的手段,但两者又存在着区别,具体地说:第一,控…  相似文献   

13.
对家庭暴力的回应,可能是忍受、回避(如离家出走,离婚),也可能是私力救济,还有可能诉诸公力救济,向有关机构申诉。由于公力救济机制不畅,实效性差,保护力度弱,范围狭窄,所以不少人选择私力救济,即通过私人的力量寻求救济,如反抗、以暴制暴、直至犯罪、杀人。  相似文献   

14.
当高等学校与大学生发生处分纠纷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申诉听证制度实现自身权利的救济。但当前高校实行的申诉听证制度存在申诉听证机构主体地位不明确、申诉机构组成人员角色不清和申诉程序保障缺乏等不足。高校需要明确申诉听证机构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足够权限;高校需要建立申诉机构人员信息库以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申诉听证委员会,并制定合理的申诉听证程序,才能逐渐完善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为大学生的权利救济提供有效途径,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民主法制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公民养老权是老年人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法定权利,我国宪法、婚姻法、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都对公民养老权保护有明确规定。但法律保护制度具体细节尚存不足,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尽快修改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毛尉 《求索》2012,(7):232-234
现代法治国家为使行政机关能够更好地做到依法行政,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违法行政,都设立了种种监督机制。然而行政主体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出现违法或不当的行为,都不同程度地侵害法律所保护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行政相对人并不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因此需要运用有效手段予以救济。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权利救济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和缺陷,在比照分析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救济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提出完善我国行政救济机制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申诉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及时消弭争议、救济权利。本文从适用范围、机构设置、申诉效力、申诉程序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异同,并提出了完善内地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2,(6):28-28
李志明、潘如新在《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检举人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其自身权益经常受到侵犯,故应该从保护制度、激励制度、救济制度等方面完善我国现有的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就保护制度而言,我们应该完善检举保密制度和检举人权利保护制度两个方面。就激励制度而言,主要应丰富激励类型,提倡检举贪腐的道德意识以及完善奖励机制。就救济制度而言,应该建立专门救济机关,扩大诉讼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俊霞 《前沿》2011,(9):78-8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加强了被征收人权益的保护,但对被征收人的救济途径规定仍不够完善。要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征收和野蛮拆迁,除了要重申公民的物权神圣不可侵犯,更重要的是赋予被征收人在征收及拆迁过程中享有完善的救济权利。这既需要通过行政程序规范政府的公权力,赋予被征收人事前的知情权、听证权、异议权等参与权,保障公权力限制私权利的正当性。还应建立事中紧急公力救助机制,正确引导被征收人紧急情况下自力救济权的适用。应完善对被征收人的事后救济制度,明确补偿安置纠纷的民事性质,取消政府就补偿安置问题作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赋予被征收人就补偿安置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长期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及征地补偿费分配权等方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因素涉及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纠正机制以及缺乏司法、行政救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机制,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纠正机制,家庭成员之间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分性别的宅基地分配机制以及有效的司法、行政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