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舆论的主要场所。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网络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对网络舆论的分析、甄别能力不强;网络舆论引导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首先要明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建设科学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在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时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占据网络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3.
于建嵘 《时事报告》2009,(11):26-29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注重增强新形势下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能力”。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基层社会的长治久安。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是净化网络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要求、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应然之举和顺应信息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鉴于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受众对象、内容供给、话语呈现、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宣传部门要加强阵地建设,在精准识别网络思想舆情动态的基础上,从强化舆论引导人员责任担当、把握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提升舆论引导议题设置能力、创新舆论引导话语表达方式、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等环节入手,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成效,为广大网民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要注重增强“舆论引导和新兴媒体运用能力”。李源潮同志指出:“新闻媒体是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须臾不可离开的喉舌、耳朵、眼睛和窗口。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新闻舆论意识,学习研究舆论规律和宣传艺术。增强组工宣传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面对国情、党情、舆论环境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  相似文献   

6.
路雪琪 《传承》2014,(4):72-73
在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当今社会,如何面对大众传媒,引导舆论,已成为考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极为现实的课题。因此,当今时代,领导干部要正确面对媒体、用好媒体、有效引导舆论,充分展现其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交汇的重要平台.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有效舆论引导,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真正成为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兴起产生了新的媒体环境,正在对新闻传播、政治和外交决策、政党政治特别是党的思想舆论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引起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加强党与媒体的联系和互动,利用新媒体改进党的思想舆论工作;要加强并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重视培训党的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技巧;要培育和打造属于自己的主流媒体阵地,构筑新的信息平台,利用新媒体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加强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的沟通和交流;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建立互联网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燕红 《群众》2017,(1):54-55
省委书记李强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这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互联网这个社会舆论放大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网络舆论素养,加强和改进社会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引导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分化、国内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网络叠加呈现、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体制不健全等诸多挑战。为此,要把握原则规律,增进舆论引导实效;完善应对机制,夯实舆论引导根基;健全方式方法,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全面提升网络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关键,其中,提升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更是尤为关键。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应树立基层领导干部依宪法执政的理念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发展经济、综合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民主法治素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乡镇人大建设,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基层领导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直面各种社会矛盾,往往容易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网络新媒体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网络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网络知识缺乏、思想认识不足、应对措施失误等方面。本文认为,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二是要重视网络舆情的应对;三是要讲究网络处置的方法。基层领导干部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的特点,切实提高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才能在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公安网络舆论生成机制的要素包括事件诱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等。涉警网络舆论按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破坏性的涉警舆论、中性舆论和建设性的涉警舆论等三类。公安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价值:满足网民发掘真相的动机需求,培育公安网民的理性思维能力,引导网民识别善恶、匡扶正义并提升价值观,提升公安机关自身的服务能力。公安网络舆论引导可以解决诸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是指领导干部通过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技巧,提升自己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的能力。新时期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的需要、打造阳光政府的需要以及推进全民媒介素质教育的需要。对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要从改变官员作风、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培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基层干部身处舆情汹涌的网络时代,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基层干部要不断提升网络舆论驾驭能力,了解网络舆情动态、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对此,基层干部应学网懂网用网,秉持疏胜于堵的基本原则,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舆情;学会科学研判,主动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走向;与网民形成双向交互的良性沟通,在互动中引导网络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公安局长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安局长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必须提高"四种素质",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领导心理素质、纪律作风素质;必须增强"五种能力",即增强群众工作能力、规范执法能力、实战指挥能力、驾驭复杂局势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正观点海南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优势,集聚创新要素,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整体提升海南综合竞争力。——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  相似文献   

18.
徐国栋 《传承》2012,(4):34-35
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的效果,就必须在网络监督机制上下工夫,要建立网络监督机制。要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建立网络舆论收集研判机制和健全网络舆论理性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成秋英 《新东方》2016,(4):48-52
政务微博是各级党政部门进行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与网民互动和为民服务等的良好平台,已然成为网络问政利器,也是"互联网+政务"的创新之举。相对而言,海南省政务微博发展较为落后,存在量少质不优、重传播轻服务功能、没有统筹机制缺乏集聚效应等困境,须通过增强领导干部改革创新意识、提升媒介素养、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拥抱互联网、打造政务微博群、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集聚效应等举措来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玲 《传承》2010,(12):106-107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还存在一些困境,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提升到基层就业的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