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券投资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证券市场由于信用缺失的产生,不仅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克服证券市场信用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概括了我国证券市场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信用危机的危害、内在伦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要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为出发点。传统社会是小型封闭简单的社会,人格信用与之相适应;现代社会是大型开放复杂的社会,抽象信用与之相耦合。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信用赖以建立和存续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但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信用,由此带来了信用危机。信用危机的实质在于,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但是这种信用商品由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而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定价,导致了信用市场的混乱并最终引发了信用危机。这一危机只能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逐步积累过程中得到清除。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是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信用又是规则良性运作的道德底蕴.由于产权不明晰,法制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我国的信用状况远远达不到WTO的要求.发挥政府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明晰产权,完善信用体制,在全社会树立守信的观念和意识,将使我国经济在WTO的新起点上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即是金,金即是信。这一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在当今中国社会,失信的人很多,受骗的人也很多,以致于我们提出了信用“危机”的严峻课题。其实,信用危机只是我们对当今社会信用问题的一种夸张性的警示,如果市场经济国家真的发生了信用危机(不仅仅是金融信用危机),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社会经济生  相似文献   

5.
信用危机的表现、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鹏 《湖北社会科学》2005,23(4):104-106
信用危机是指社会中诚实守信道德资源严重缺失的状态及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信用危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都有表现。出现信用危机现象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强化全社会信用意识、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完善信用法律体系,这些都是摆脱信用危机现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邓宗豪 《求索》2013,(10):235-237,66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产权问题。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注重分析产权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关系,尤其是产权反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西方产权理论从成本收益机制出发,论述了产权明晰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由于资源环境产权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安排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当前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完善,因此。要针对资源环境产权的特点,结合我国实际,培育多元产权主体,重点解决资源环境的使用权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推动环境产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有的是国家信用,却缺少社会信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信用进一步膨胀,使得企业和个人有一种依赖国家信用的惯性。因为产权关系不清,国家与企业、银行的关系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乃至国家信用膨胀到了一种无法维持的地步,进而出现了信用危机。同时,虽然我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加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但是,信用体系建设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任重而道远。因此,需要我们将制度建设与技术革新并举,尽快完善信用数据征集和开放系统,加强信用管理和监督的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8.
吴淑君 《今日浙江》2009,(19):59-59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信用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旅游经济运行中"旅游信用危机"已开始显现,尤其旅游企业的失信问题已构成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的阻碍,旅游信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可能会引发了一场连锁的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9.
张晓娅 《传承》2010,(6):104-105
近年来,频繁爆发的社会信用危机事件,反映了我们社会信用秩序正在发生畸变,主要表现是:在政治领域,权威信用弱化;在经济领域,市场失信泛滥;在生活领域,人际信任淡薄。重塑社会信用,成为一个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谭超美 《求索》2008,(6):195-196
传媒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应该明晰产权。我国传媒业存在着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的现象,产权主体不清必然使我国传媒业缺乏资产保值增值动力,明晰产权是社会资本顺利投资传媒业并使传媒业健康发展的根本。社会资本由于所有制产权清晰,具有进入传媒业的优势。在社会资本投资传媒业条件下,如何明晰我国传媒业的产权,在现阶段有三种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经济活动主体不讲信用,市场经济则无法维持;社会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市场经济则无法发展。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活动主体信用观念弱化和社会信用体系残缺的严重问题。由于该问题的成因多而杂,又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所以有必要透过现象,针对成因揭示其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频繁爆发的社会信用危机事件,反映了我们社会信用秩序正在发生畸变,主要表现是:在政治领域,权威信用弱化;在经济领域,市场失信泛滥;在生活领域,人际信任淡薄.重塑社会信用,成为一个亟需我们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信用欠缺问题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不仅使市场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滑坡"。在法治社会背景之下,"信用危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范畴,它更多反映的是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对市场主体行为约束的无力。因此,重建市场信用的关键在于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包括完善信息传播机制、信用法律体系以及产权制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以银行信用为主,商业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并用的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业的发展。但由于宏观控制机制不完善,引起了社会信用失控,银行信用的主体被弱化,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制约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玉光 《桂海论丛》2002,18(4):38-40
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陷阱,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上的缺位、信用观念的弱化和信用体系的残缺、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及我们对各种严重失信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欲使中国经济走出信用危机的陷阱,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二要加强对企业或法人经济行为的道德监察和监督;三要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四要健全立法,严肃执法,强化对各种经济败德行为的经济和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09,(1):92-92
李晓安在《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由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因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规模性、综合治理的艰巨性及其在信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政府信用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信用综合治理的重心与核心。通过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成因、构成、表现,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通过分析我国法律的约束不足,强调了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可以得出我国法律规制的定位及地方政府信用危机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政府信用危机 ,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着重从政府信用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以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等三个方面论述政府信用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说明加强对政府信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现在市场秩序混乱,商业信用危机是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我认为产生信用危机有这样一些原因。、产权制度不完善是商业信用问题的一个根源。完全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信用问题。非常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少有信用危机,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是以信用为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所说的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是经济物质方面的指标,所涉及的改革多属于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和不平衡,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有的还严重呈现出某种危机态势。我们要看到,许多社会问题和危机实质上是由落后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所带来的,国家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正视并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中国在转型中面临的问题概括而言就是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在物质的现代化逐步实现之后,要相应展开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深层缺陷的变  相似文献   

20.
秦海霞 《小康》2006,(10):22-29
官员信用危机正在成为政府的另一种“债务负担”,如果不尽快解决,不仅整个信用体系缺少牢固的基础,而且很难保证不演变为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