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 《台声》2007,(8):50-5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彪炳千秋。两岸同胞共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使得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两岸同胞相互了解不断增强。用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才能有效地遏制”法理台独“.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提供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源泉。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两岸同胞振兴中华共同信念,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两岸一家亲,文化心连心。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感情。  相似文献   

3.
辛旗 《两岸关系》2011,(12):15-16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之下,两岸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规模声势进一步扩大,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4.
邰言 《台声》2018,(17)
正文化交流作为两岸交流大潮中的主流之一,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始终在两岸间发挥着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大陆全面推动落实"两岸一家亲",文化交流更成为重要的途径与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共同责任。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记载着  相似文献   

5.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6.
崔岩 《两岸关系》2023,(8):16-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部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两岸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增进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2005年7月至9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天津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台湾中华书学会联合举办的“津台企  相似文献   

9.
<正>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致辞中表达了"共同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为巩固深化两岸关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论坛形成的19条"共同建议",更是着眼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着眼于共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竞争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凝聚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促进两岸同胞并肩携手、振兴中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褚静涛 《台声》2013,(2):40-40
新年伊始,台湾佛教界知名人士星云大师在海南海口开启大陆巡回之旅,由此也开启2013年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根据台湾岛内统计,去年大陆民众赴台文教交流的人数逾8万人次,内容遍及文学、民俗、美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领域。通过两岸文化领域各层次的交流,可以深化海峡两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进而缩小认同感差距,增进两岸同胞间的感情,对岛内同胞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优秀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灵家园。海峡两岸尽管在60多年中走过了不一样的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下,两岸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但两岸中华文化的底色并没有被改变,中华文化始终是两岸文化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中华文化始终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心灵相通的重要桥梁。一中央历来十分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对发展两岸关系的作用。从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大陆就把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3)
<正>6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厦门会见了出席第九届海峡论坛的部分两岸嘉宾和主办单位代表。俞正声说,海峡论坛从无到有,一路走来,成为两岸基层交流的重要平台,离不开两岸同胞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在座的许多朋友旗帜鲜明地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作出了积极努力。俞正声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心愿和利益,是一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7,(24)
<正>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流淌在全体中国人身体里的血液一弯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至亲的情思再宽的海峡也割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再汹涌的海潮也挡不住两岸兄弟的携手并进,两岸同胞的心、两岸同胞的思绪、情感因文化交流紧紧连接起来。大家一起缅怀华夏祖先的丰功伟绩,一起关心两岸关系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展现了浓浓的中华情、民族心。两岸同胞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春节前夕发表重要讲话后,不仅受到祖国大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而且,在台湾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人士称赞讲话中关于“中华文华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的看法与主张,表达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两岸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彼此沟通,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陈键兴 《台声》2014,(7):19-19
<正>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郝龙斌一行。俞正声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我们将继续同台湾同胞一道,巩固深化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继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造福两岸民众,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12,(7):72-72
海峡两岸文化同根,艺术同源。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心灵家园。书画艺术作为传统的中华文化之奇葩,蕴涵着根脉相同的文化精髓,有着同根同祖的文化内涵。两岸的未来属于两岸的青年,两岸的青年也将决定两岸的未来。为了促进两岸青年书画的共同繁荣,增进两岸青年书画家的情谊,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2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  相似文献   

19.
时政要闻     
《两岸关系》2013,(9):8-10
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北京会见台湾少数民族民意代表访京团。俞正声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长期以来,你们是抗御外来侵略斗争中民族尊严的峰定捍卫者,是宝岛开发的重要建设者,是两岸交流的积极促进者。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两岸同胞齐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实现同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都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