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妇运》2012,(4):14-17
黑龙江省妇联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坚持妇女主体地位,立足基层,定位社会协同,以村屯和社区为重心,以满足妇女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配合党和政府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妇女儿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创新“六个机制”,充分发挥妇女群众的基础作用和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机关应在解读协同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内涵、分析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工作实践,提出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理念、引导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治安自治主体、激发公众主体意识、完善社会协同治理的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拓展协同治理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统一战线》2013,(6):52-5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商会,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单元,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两个环节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潇 《人民论坛》2014,(8):62-64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中,社会公共管理方式正在向多元化、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变。协同治理能够避免单一主体社会管理方式的“失灵”,是我国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与法治政府的需要。协同治理过程中,在保障政府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与培育社会组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与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一字之差,差在哪儿?最大差别之一就是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模式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在这个模式下,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呢?换句话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在哪里?第一,多元治理主体的培育,特别是社会组织的培育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北京清河社区的实验,最大问题是社会没有活力,老百姓不愿意参与  相似文献   

6.
丁海江 《求索》2013,(6):234-236
宪法是一国政治体制之基,规定着一个政治国家在社会中作为一个行动主体的存在方式和行动模式。宪法作为国家创立之依据.决定着整个国家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均势格局。就创新我国社会管理而言,应如何在宪法框架下辅以相应的制度支持.整合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各社会管理领域内存在的诸多社会性问题,乃为一重大社会研究课题。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建设的权威源自于“党委领导”.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基本制度模式是“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秩序化的实现路径。为此,还需强化社会管理权的合理设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有序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存在创新主体单一的缺陷,社会公众作为创新主体可以也应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公众有必要也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范围有局限。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参与知识创新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和企业知识管理中有关知识创新的活动已经为公众通过互联网参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这些实践为今后...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1,(10):89-90
杨军剑在《学习论坛》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从国内外关于社会管理的经验来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参与的现状分析,尚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社会管理中应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姜永华 《群众》2011,(12):76-77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社会管理创新系统工程中,党委领导重在科学统筹,政府负责重在落实责任,社会协同重在整合力量,公众参与重在共建共享。面对社会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如皋坚持立足实际,把握重点,创新社会管理理念,落实好政府的各项责任,对社会管理中政府负责什么、如何负责这两个关键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桔华 《湖湘论坛》2011,24(3):90-94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健全,整个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模式,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范学贵 《协商论坛》2012,(11):15-17
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指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群众,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社情民意则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和落脚点。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和各界人士在政治体制中参与国是、发挥作用的綦本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正>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1]。由社会管理格局到社会管理体制提法的变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定位更加准确。可以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对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共同管理的基本意蕴就是建立在两岸共同市场、共同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协同合作,是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而形成的多元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模式。在平潭未来的现实推进中,应借由三大部门的社会主体,即国家系统(政府组织、政党机构)、市场系统(企业组织)、民间系统(社会组织),基于一定的行动规则,在各个层面展开不同程度的互动,并为各类社会角色的参与提供具体路径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黄斌 《政协天地》2011,(5):25-26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初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缪文升 《公安研究》2013,(9):14-17,49
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易发、高发的社会现实,仅靠政府力量已无法应对,必须依靠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如何创新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协同防控机制,充分保障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权,成为重新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社会治安协同防控机制的运行既要发挥公安机关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各部门、各团体、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为此,构建社会治安协同防控机制,要发挥多元主体在防控机制中的功能,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强化社会治安协同防控的信息公开机制,实现不同主体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进社会治安协同防控机制的构建,健全非权力主体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制度性机制。  相似文献   

16.
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创新,是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充分发挥人大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张利 《中国民政》2012,(11):51-51
自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以来,辽宁省沈阳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通过“五抓五促”,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载体,逐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9,(12):4-6
巨灾面前,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支持。是战胜巨灾的重要保障。完善巨灾社会动员机制。使得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到抗击巨灾的战役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力推进民间组织、志愿者参与巨灾应急工作,有利于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国民参与应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巨灾应急工作的有序、有效、有力开展培育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杨平 《人大研究》2014,(3):44-46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由社会管理格局到社会管理体制提法的变化,表明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定位更加准确。可以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全面准确的概括,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社会管理领域新的成果总结,而且这五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