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发展速度和信息交流,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的合作;从契约角度来看,可以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契约缺口问题;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阶段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产业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更加迅速;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人才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2.
集群品牌风险研究文献显示,风险成因有产业集群自身风险所引致的间接风险和集群品牌产权公有性所引致的直接风险;应通过建立集群品牌使用许可制、建立集群与市场之间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对集群品牌的监管、建立集群企业社区,规避集群品牌风险。本文提出可从关系型契约、集群规模、专用性资产和集群内企业集体行动等方面进一步探讨集群品牌风险规避策略;指出集群规模、集群模块化和异质性企业等问题是未来集群品牌风险规避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论题。  相似文献   

3.
刘三林 《理论月刊》2013,(2):147-150
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设计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学界的研究只是表明问题的重要性和对逻辑及框架进行初步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综合框架。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理论对产业演化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构建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框架,对框架内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推导产业成长曲线的产业集群互利共生成长模型,实证分析阐明中国不同产业集群效应的成长机理的差异,最后总结并评述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的综合框架。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由于具有集群竞争优势及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迅速适应能力正引起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研究学者的不断关注,一些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也把发展重点转向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并通过鼓励中小企业间的合作来提高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易珉 《求索》2008,(7):71-73
企业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经济学都给出了许多解释,但综合起来主要是来自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契约的不完全性。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3,(9):93-94
王琳琳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容是造成政府公信力递减的主要原因。契约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契约关系。如果排除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仅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是天然的不完全契约,并且存在“目标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执行机制与激励策略修正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从法经济学维度探讨民宅商用问题赞成者与反对者的权利相争,建议通过利益调节来达成权利间的契约,从而提高产权利用效率、促进财富创造最大化;从治理理论维度探讨民宅商用问题,能有效化解"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问题。法经济学倡导的提高经济效率与治理理论推崇的参与式民主的有机配置将会促进民宅商用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诉求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8.
旅游产业集群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要保持集群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治理。提供了一个有关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的分析框架,并以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旅游产业集群治理因素,提出了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集群治理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集群治理可以看作是一个有关集群剩余分配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集群成员间关系、互动是在一定规则框架内进行的,协同创新效应与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将产业集群治理落脚到治理逻辑之上,也决定了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治理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易明 《理论月刊》2010,(8):166-169
集群治理可以看做是一个有关集群剩余分配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集群成员间关系、互动是在一定规则框架内进行的,协同创新效应与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将产业集群治理落脚到治理逻辑之上,也决定了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治理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理论问题,已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现有研究的主要特征为: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占主导地位;实证研究成果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理论研究的热点是形成机理研究、创新研究和治理研究。未来相关研究将结合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逐渐向动态、系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钟刚  谢赤 《求索》2010,(2):26-28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信息差异性对负债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问题及其对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信息质量较差的公司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而不是发行债券来融资,而且私人企业的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有用性较国有企业强。因此,为了保证贷款质量,提高企业业绩,切实维护债权人利益有必要发挥信息在负债融资治理中的识别功能和监管功能,并加强银行的监管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产业集群理论不断引起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视角也逐渐趋向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的有机综合,尤其在动态维度层面,例如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创新机制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然而,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集群治理及其运作机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系统研究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的特殊内涵和本质特征,认真分析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模型、功能机制和路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和路径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热点问题,众多学者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主要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区域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的理论文献回顾与梳理,找到目前区域产业集群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据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中的要素,通过找出这些要素在区域产业集群当中的作用机理,构建区域产业集群升级模型,最终得出具有可行性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同时给出产业集群升级模式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是基于权力及权力配置的集群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是集群治理主体在参与、互动、协调过程中相互博弈的结果。集群网络权力的来源、分配和运行决定了集群治理的效率以及集群治理模式的差异,并直接影响集群剩余的合理分配。为了避免集群网络权力的不均衡所造成集群剩余分配不公平不合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纠正,包括协调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慎重选择集群成员合作伙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建立集群企业家协调机制、完善集群内的信息供给和传导机制、建立完善集群内部维权保护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张敬川  孙鳌 《岭南学刊》2011,(1):103-106
企业集群的学术研究价值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国外企业集群研究涉及报酬递增、需求外部性与产业的本地化和专业化,企业的根植性、社会资本、产业组织与集群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等重要问题。本文从地理和网络维度整合和介绍国外的集群理论,以期促进集群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杨思留  辛其兴 《求索》2008,(10):132-134
契约理论是政治经济与法领域的重要理论渊源。从卢梭“自然状态”的古典契约到罗尔斯“无知之幕”的现代契约思想,都表达了“普遍同意”的社会理念,揭示了社会存在主体之初始地位之平等性,体现了市民社会法治思想的政治思维,成了现代宪政的逻辑起点。从经济学思维范式的演化看;以秩序和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宪政处于一切制度框架的最上端,是生成制度的制度。生成制度的“源规则”就是宪政。据此,宪政经济学从宪政思维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这一分析范式将是研究包括中国经济问题在内的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8.
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存在着生命周期。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产生的制度原因、产业集群发展和成熟的制度绩效、产业集群衰落的制度风险、产业集群升级的制度创新等在其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情况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方治理作为治理理论的一个分支,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改革的指导理念。地方治理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牵涉到地方政府等众多层面的利益相关者。随着地方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推进,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就是其在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因此,回顾并整理地方治理理论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深厚理论渊源,探讨当前形势下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发展,地方政府该如何有效作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价值网模块化设计基本原理与理论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模块化为基础的集群价值链网络体系模式正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有力地促进了集群价值链网络体系模块化的重构。在此背景下,建立决定集群模块化生产网络价值创造的基本理论逻辑,进而围绕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流程、契约关系、制度及职权五个方面,构建产业集群模块化设计的理论架构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