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营造基层和谐氛围是建设和谐军营主体。基层涉及官兵“民生”问题最集中,官兵对和谐氛围的要求最强烈,官兵对营造和谐氛围的举措也最支持。因此,要把营造基层和谐氛围当作调动官兵积极性、增强官兵主动性、激发官兵创造性的具体内容,当作加强基层建设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2.
曹大友  郑洋  刘飞 《群众》2011,(12):88-89
前不久,重庆获得2010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第一名,这是继荣获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后,重庆获得的又一殊荣。重庆成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最幸福的城市之一,得益于其近年来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加强社会治理、追求民生幸福的各项实践:“五个重庆”构建城市梦想,“唱读讲传”塑造社会精神,“打黑除恶”营造和谐环境,“三项活动”密切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3.
开年筹划民生,年底盘点民生、“十二五”开局之后,我们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着力调整“蛋糕”的分配方式.锲入“民生”这一最重要的配比,让这块“蛋糕”散发出幸福的味道。从另一角度,也彰显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民生情怀”。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和谐安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并反复阐述和强调“民生”与“和谐”,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推动者,培育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和谐安全文化,能够有效地为铁路运输生产注入长久动力,创造安全生产平稳有序的浓厚氛围,分享铁路科学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五年来,绍兴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新进展、新成效。集中体现在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民安、促进民和等方面。并从中得到“五个始终”的重要启示。绍兴市在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中,赋予“枫桥经验”以“发展为先,力促稳定;民生为上,力推和谐”的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民主性、社会性、制度性、辩证性、创新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在不断发展中破解一切涉稳问题;必须注重资源整合,在综合治理中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必须着眼基层基础,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取得实效;必须恪守民主法治,在依法治市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完善制度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6.
“凝聚力工程”建设已经走过了15个春秋。实践证明,“凝聚力工程”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符合以人勾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名副其尖的社会民生工程、社会建设工程、社会和谐工程和党执政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7.
李涛 《当代广西》2007,(22):11-11
十七大报告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和经济民生的具体政策两个层面,全面论述和回应了广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报告中,“民生”出现60多次。落实十七大精神,把改善民生当作“第一要义”和最大的“政绩”,执政者要做到“有情”、“有意”、“有心”、“有行”。  相似文献   

8.
《今日上海》2010,(1):10-10
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高质量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9.
吴柏林 《广东民政》2010,(12):30-31
“十一五”期间,珠海市香洲区各级民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网、为民服务”核心理念,认真履职尽责,精心谋划运作,在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中不断拓展,“十一五”确定的民政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为促进公平、维护稳定、增进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柔坚  杨成功 《群众》2011,(12):82-8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审计要保障社会健康。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就是要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可以为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当好坚强卫士。  相似文献   

11.
“两会”,向来是关注中国未来改革走向的最好窗口和风向标。2008年春天的“两会”,最受关注的主题是什么?哪个词出现的频率又最高?——“民生”!敏感的外电真是善于抓住特点。它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惊呼:中国已从以前的侧重国富转向重点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肥城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作重点。拓展监督视野,贴近民生民意,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监督。履行职能,促进了本行政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在建设世上桃源、构建和谐肥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生”一词时下颇受关注.因为它关乎民众切身利益。民生,施政之要,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在古人那里,民生大抵就是吃饱穿暖住得宽.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今天,举凡涉及人民生存与发展权益,作为现代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将纳入政府改善民生的视野和范围。其中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日趋发展,把就业“打造”成为备受民生关注的要点和热点。而如今,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俨然成了政府必须精“敲”细“打”的“瓷器活”。胡锦涛总书记于是强调,“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是在面对“十二五”时期就业总量持续加大的压力,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严峻形势之时,  相似文献   

15.
唐镇乐 《新东方》2007,(12):89-90
注重改善民生,追求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翻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这一历史新篇章,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手段,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期待。  相似文献   

16.
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目标。“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已深人人心。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随着新时期、新阶段国情、世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构建和谐社会更加凸显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作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飞跃的战略决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一系统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蓝图。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谐企业的建设。就徐州市属建筑企业尤其是改制后企业而言,如何加强和谐企业建设,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一、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熊婷  钱锟 《今日浙江》2008,(9):44-45
为深入贯彻“两会”精神,倡导在京浙商“关注民生、共创和谐”、“反哺家乡、回报社会”,同时缓解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商会会员企业的用人需求,2008年4月20日,由北京浙江企业商会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万和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的“2008北京浙江企业商会校园招聘会暨在京浙商与浙籍学子供需洽谈会”,在北京林业大学田家炳体育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特别强调,要遵循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和谐平安江西建设。这些决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已日渐成为人大工作的认识基础和思维视角。在这次的全国“两会”上,“民生”与“和谐”是人大代表们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和谐”才能“小康”,“小康”才能“和谐”。 一、“和谐”才能“小康” 人类对小康社会理想追求的历史表明,没有和谐就没有小康。尽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已经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政治和谐;经济上,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正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配置,经济发展进入了近几十年来最好的时期,现在叉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以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保证。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已经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郭声琨 《当代广西》2011,(19):11-11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成果社会共享,这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特殊意义。“十一五”时期是广西民生工作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二五”时期,广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步伐,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大程度地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