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周聪 《群众》2022,(2):49-50
毗邻区域是指都市圈内部各省市行政边界接壤区域,在都市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南京及周边城市迈向都市圈时代,南京都市圈毗邻地区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为都市圈毗邻地区发展提供战略指引。新形势下,南京都市圈应巩固提升先发优势,以毗邻区同城化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模式,加快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贡献智慧、作出示范。  相似文献   

2.
南京的野心     
在南京,都市圈的话题已经是个老话题,许多人觉得如此陈旧的东西,早就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然而,在新一轮城市化的过程中,都市圈热成为千百种快速城市化方式中的一种。它把单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转变为一个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它把简单的城市经营升级为城市群之间竞争。南京都市圈是中国若干都市圈当中的一个,作为都市圈标本,南京进入了视野。都市圈规划出台的始末;规划出台后的执行情况;都市圈各个城市的心态差异;在经营都市圈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两种力量如何博弈,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深入了解都市圈,剖析都市圈,我们寻找都市圈规划之于城市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赵奕 《小康》2004,(7):47-49
这一次,扬州缺席2004年南京重大项目洽谈会是南京都市圈城市第一次以集体形式亮相,进行区域招商。这次重洽会的推介手册中强调联合都市圈城市共同办会是本次展会的特色,办会范围扩大到了镇江、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南京都市圈城市。作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扬州没有位列其中,六个周边城市独独缺少扬州。  相似文献   

4.
颜剑 《小康》2004,(7):52-55
被寄予厚望的南京都市圈规划提出和实施已经有两年了。今天我们重新回头看它的时候,问题已经并不仅仅限于南京都市圈本身,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泛都市圈化的倾向。作为第一份被省政府和国家批准的都市圈规划,它的执行有着范本意义。而全国在都市圈规划上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够从南京这里求解。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2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国家层面上首次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将对新型城镇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华夏幸福坚持围绕都市圈布局产业新城,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郑州、武汉等15个核心都市圈的布局。华夏幸福产业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1,(8)
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南京都市圈建设作为支撑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促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协同联动的重要战略部署,横跨苏皖两省,长江和淮河两个流域,其规划范围拓展至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和常州市的金坛区、溧阳市,是我国典型的跨省都市圈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南京都市圈应促进各创新主体资源要素有效汇聚和"耦合",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  相似文献   

7.
杨波 《群众》2024,(4):18-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是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目标是南京商务商贸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建邺区将全力打造引领全国的消费创新策源地、面向华东区域的新兴消费首秀窗、辐射南京都市圈的全时消费引力场,为南京高水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民因水而居,城因文而兴。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加上泰州、南京、南通等市,江苏13个城市与大运河直接相关,以大运河为纽带形成了贯穿江苏南北的水动脉,将江苏已有规划的三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串连起来,对区域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应进一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使之在江苏的城市群都市圈层级体系建设和区域一体化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汪毅 《群众》2022,(5):19-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群一体化的加速引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前,南京都市圈积极探索都市圈层面高质量一体化的有效路径,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出示范、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这就需要在构建多链条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多层级嵌套的功能空间结构、多方式协同的综合交通网络、多领域保障的韧性安全系统四大方面率先探索,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0.
<正>放眼盱眙周边200公里范围的大中城市,南京经济实力优势明显、辐射能力突出,并正在积极打造以其为核心的都市圈。盱眙居南京都市圈的北侧,为南京乃至长三角产业梯次转移的第一承接带。荀子曰:智者当借力而行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与竞争中,盱眙融入南京、实现加快发展既有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7,(22)
正南京江宁区谷里街道位于南京30公里半径都市圈核心区的西南部,是南京南部旅游、休闲产业重点发展组团及绿色廊道建设带。辖区面积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7万人。作为全市城乡统筹试点和新市镇建设双试点街道,而且也是全域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双全域"示范街道.谷里街道自2012年起连续五年获得了南京市  相似文献   

12.
赵奕 《小康》2004,(7):44-46
在南京,都市圈的话题已经是个老话题,许多人觉得如此陈旧的东西,早就没有什么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13.
都市圈发展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高汝熹 《求索》2007,(3):4-6
本文拟从动态视角认识和研究都市圈,在都市圈发展核心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圈的城市体系和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市场化体系、产业融合、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竞争合作机制是关系都市圈发展的五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4.
何乐 《群众》2023,(4):34-35
<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也是对接全球消费市场、吸引全球消费者的枢纽和平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南京坐拥“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消费市场辐射南京都市圈3700余万人,是全国首个人均社零消费超8万元的城市,占领消费制高点、发展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8,(11)
正谷里街道位于南京30公里半径都市圈核心区的西南部,是南京南部牛首-云台绿色廊道建设带,同时,也是全市首个全域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小镇"双全域"示范街道、江苏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道,更是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和南京市镇街分类考核现代农业镇街"六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始终以开放的胸襟和心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机遇,向东主动接轨上海,向西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更加紧密地协同苏锡常、锡常泰城市群发展,为江苏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前列作出常州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是城市的未来,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如何推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我国面向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重中之重。提升我国都市圈协同发展水平,应深化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延伸产业一体化网络组织,细化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加快构建现代都市圈的立体交通设施系统,提升区域的可进入性、通达性和出行衔接程度;遵循都市圈的时空结构演进规律,实现都市圈的良性循环与扩展,提升区域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正>南京市秦淮区金融业发展历史底蕴深厚,近代以来一直是南京都市圈的金融中心。新街口金融商务集聚区是全省唯一具备金融功能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融资源集中度和金融服务功能首位度居全省前列。统筹推进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和河西金融集聚区建设,有利于充分挖掘金融业资源禀赋,放大比较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差异发展;有利于形成双核驱动、各显特色、聚合发展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9.
臧晓鹏 《群众》2014,(5):38-39
<正>"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重点支持培育徐州商圈建设,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徐州商圈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进一步明确商圈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一、徐州商圈发展的比较优势早在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战略决策,而作为苏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20.
正除了广受赞誉的百姓议事堂基层治理模式,溧阳还在努力打造"溧即办"品牌,并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未来,溧阳的发展还有很多大动作值得期待。作为探索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溧阳市百姓议事堂获得了广泛赞誉。除了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溧阳正在打造"溧即办"品牌,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