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鼓子秧歌源远流长,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前叫“跑十五”、“闹玩意儿”。鼓子秧歌之名大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确立的。 鼓子秧歌萌芽于东汉,在唐宋时期经过与大量的民间俗文化互相渗透、融汇,逐步成熟完善起来,到明清已成为一种纯民间舞蹈艺术。它的主要功能也从娱神到娱人和自娱,这是其漫长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转折。到了清末民初,鼓于秧歌盛况更是壮观。《商河县志》记载:“里人行户扮渔樵耕读诸戏,结彩为春楼。”“元宵张灯火、放花炮,酒宴乐歌竞为欢会,凡三夜。”建国后,国家非常重视鼓子秧歌的整理发掘工作,曾派大批专家学者前去商河采风。1989年,鼓子秧歌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  相似文献   

2.
正商河鼓子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形式之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表演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姿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弘,既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被誉为"齐鲁文化的骄傲,民间文艺的瑰宝"。  相似文献   

3.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1956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蹈会演,改称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与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地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誉为我国“五大秧歌”,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4.
齐鲁藏琴录     
在山东民间,珍藏着不少古琴,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制造的,也有宋琴甚至唐琴。这些古老的乐器,是山东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物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鲁就已是音乐文化兴盛的地区之一。齐国的邹忌子、雍门周,鲁国的师襄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弹琴家。隋末唐初,被尊为"赵师"的著名琴家赵耶利也是山东曹县人。这些事实说明山东的古琴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清代和近现代琴艺活动的兴盛,又是今日山东藏琴较多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傣剧是德宏傣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形成于19世纪的盈江干崖,后广泛流传于德宏、临沧、保山及缅甸掸邦傣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傣剧说傣话、唱傣歌、反映傣族生活,表达傣族人民的情感和理想,是一个用本民族语言、音乐演绎故事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傣剧以深厚的傣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丰富多彩的南亚、东南亚文化为依托,借鉴吸收中国京、滇戏曲表演的形式,融入本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戏剧形态中,使傣剧得到"东南  相似文献   

6.
沈海滨 《传承》2010,(25):56-57
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田歌"雷雷腔""栽秧调"等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此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相似文献   

7.
横山 老腰鼓     
<正>横山老腰鼓产生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是流传在陕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民俗舞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横山县芦河川、小理河川、大理河川流域,以横山县黑木头川南塔乡的老腰鼓最具代表性。横山老腰鼓始终保持着原生态打鼓技法,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以舞队的方式出现,有单人打、双人打、四人打、八人对打、群场打等,舞队由伞头、鼓子手、腊花、杂色丑角组成,鼓子手动作矫健有力、威武豪放、自由洒脱、场面穿插频繁、构图对称灵活,腊花含嗔带羞、舞步轻盈,与鼓子手成双配对,眉目传情,使整个舞队表演更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更  相似文献   

8.
鞠庆波 《春秋》2010,(4):45-46
鲁北木板大鼓是流布于鲁西北的一种鼓书艺术.也是夏津县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据考鲁北木板大鼓发源于鲁西北一带农村,是清末夏津民间艺人吕廉山在民间鼓词、运河号子、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又在当地老艺人指点下,融入传奇故事,逐步形成鲁北木板大鼓的雏形。表演时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  相似文献   

9.
梨园始末     
戏曲界有个别称,叫"梨园",演员则称"梨园弟子".这种称呼,颇有历史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唐代玄宗皇帝李隆基(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时代.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诗是遐迩闻名的,而音乐艺术也有辉煌的成就,歌舞大曲代表了唐代音乐的高度发展.歌舞大曲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大型音乐形式,包括乐队、器乐演奏、歌唱和舞蹈的综合艺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曲产生在唐代并非偶然.那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大曲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自公元二世纪  相似文献   

10.
鼓自古以来是我国各民族的歌舞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每逢喜庆、节日、祭祀和娱乐等活动,人们总爱在鼓的伴和下,表演各种鼓舞。这里介绍的是流传广泛、形式独特、有代表性的几种鼓舞。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民风民俗背景下,由少数民族劳动者创作的民间歌曲或器乐,是少数民族属性和心理特征表征的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外来流行文化影响与冲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传播面临许多挑战,亟待通过传播路径创新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途径、新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结合原平实际,挖掘繁荣“凤秧歌”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凤秧歌艺术的文化内涵原平凤秧歌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奇特,别具一格,全国唯平独有,原平唯北贾村独有。探其源,自有史志记载以来,已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民间老…  相似文献   

13.
为期5天的首届海南乡土文化节于2006年4月12日在定安县文笔峰文化旅游景区开幕。这是一次以海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全省性大型文化活动。在主会场文笔峰文化旅游景区,活动举办了海南民族民间艺术展、白玉蟾文化业绩展、海南文物集粹展、海南名家画展等展览,以及琼剧、黎苗歌舞、儋州民间艺术、临高民间艺术、海南民间音乐等专场演出。另外,在琼海市、东方市、五指山市、乐东县等设立文化节分会场,在海口市大致坡同时举办琼剧文化节。此次文化节不仅荟萃了五彩斑斓的海南民间艺术,而且展示了海南各类型乡土文化节目。这些…  相似文献   

14.
《山西政报》2008,(13):F0003-F0003
5月8日,由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秧歌节在山东胶州市举行。开幕式上,融戏剧、舞蹈、杂技和雕塑于一体的代县挠阁以其独特的形式、优美的舞姿,从22支秧歌代表队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倾倒数万观众。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山西,繁盛于内蒙“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民间的传统的群众艺术,据考证,“二人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宋朝初期流行于山西河曲的“舞鞭”,即霸王鞭。明清时期,这种带武术性质的霸王鞭在河曲的民间社火玩意中已极为盛行,并配以笛子、四胡等乐器伴奏,“人们围坐,尽欢而散”,是谓“打坐腔”。之后,“打坐腔”又从“社火玩意儿”(如秧歌、高跷、道情)中汲取营养,并融入戏的因素,进入“以歌舞演故事”阶段,人们称之为“打玩意儿”,这是“二人台”的雏形。“二人台”成熟的标志是“二人台”戏文《走西口》的问世。1986年,河曲县的一位老…  相似文献   

16.
李文奇 《春秋》2013,(2):61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段在高密一带流传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群众对高密茂腔的喜爱。高密茂腔是山东半岛久负盛名的民间地方戏曲剧种,属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其曲调质朴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动听,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17.
《珠郎娘美》在侗族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它的流传不仅影响了侗族的民间文学也影响了侗族的民间音乐,形成了许多民间音乐形式。本文着重论述了《珠郎娘美》这一传说对侗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及其音乐形式如何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剪纸艺术是广泛流传在中国境内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流传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创造者的许多苦难和对美好的向往.现代剪纸艺术与民间剪纸艺术是并行的两条线,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型有赖于新剪纸的发展以及剪纸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的应用和融合,而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只有在保留其本源审美精神的前提下,融人到现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才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北路壮剧孕育于北部壮族生产生活的土壤中,是在壮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壮族民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曾在北部壮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北路壮剧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为此,怎样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国良 《青年论坛》2009,(6):107-110
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制度与著作权法有许多不可调和的冲突。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知识在知识产权法律中对应的是传统文化权,在此基础上构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制度:保护宗旨应在于鼓励、支持对民间文学艺术这种活态艺术的传承、发扬;保护范围内的传统知识应在语言、音乐、动作、物质形式等几类表达形式中体现;权利主体应该是创造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定群体;权利内容应包括经济权利与精神权利;保护期限应是永久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