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建湖 《理论月刊》2006,(12):97-99
法律规避,又称法律欺诈,是指当事人故意变更某种连接因素之归属关系,以逃避本应适用的准据法之强行性或禁止性规定,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本文拟撷取法律规避中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国际经济关系依赖的不断加深和涉外民商事交往的频繁发生,自然人的跨国流动,涉外非婚同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涉外非婚同居是一种带有身份性质的民事关系。根据“自体法”在涉外合同和涉外侵权法律选择方面的运用,涉外非婚同居财产关系的“自体法”应当这样表述:涉外非婚同居应首先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未选择法律时应当适用当事人的同居地法或者共同的国籍国家的法律;上述法律不得违反法院地国家的强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意思自治作为私法领域的一项原则应予以大力提倡和保护,但其不能超越强行法的范畴,法律规避行为在与强行法冲突的范围内应予以限制。同时,盲目地排除或限制一切外国法的适用是不明智的,国际私法立法不仅应该保护国家的利益,也应该兼顾国际整体秩序的协调。近年来,我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现有立法仍存在盲点、缺漏等有待完善的地方。法律规避具有独立的制度价值,它应成为我国未来单行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总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规避本国强行法无效,规避外国强行法也应认定无效。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发生涉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民事争议后,需要确定具体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旨在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利雅 《求索》2007,(12):88-90
冲突规范在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冲突规范对这类关系的调整绝不是万能的。冲突规范的局限性,是冲突规范固有性质的一部分。从冲突规范的工具意义上讲,冲突规范的工具性限制体现在其适用前的被“超越”以及适用后的被“罢黜”。本文介绍了冲突规范适用条件,分析了冲突规范被“超越”的两种形态——统一实体规范的适用和直接适用的法,冲突规范被“罢黜”的两种形态——法律规避和公共秩序保留。  相似文献   

6.
区际法律规避和国际法律规避同样因为各法域间的法律制度差异而出现,是现实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区际法律规避的性质和国际私法一样,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不应与公共秩序保留混为一谈。判定区际法律规避行为有效性要考察其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对它的效力的判定,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冲突法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妮娜 《求索》2010,(2):121-123
关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这一点,我国学界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对“涉外”二字进行考量时,理论界仍存在“广义涉外说”与“狭义涉外说”之争。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现行司法解释沿用了移植于前苏联的“法律关系三要件说”标准,但是随着对外经济交往形势的发展,有些法院对该司法解释标准进行了突破性的适用,大部分法院却还是墨守成规,导致客观上法院对同一标准的把握宽严不一。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部署,2010年将进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起草甚至审议工作,立法者应以此为契机,在条文中科学界定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  相似文献   

8.
法律规避作为法律选择过程中的一种制度,也许并不普遍地存在;但作为法律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却是世所共有的。本书聚焦于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现象,依托法律选择的基本理论,考察两大法系国家的实践资料,从产生根源入手,首次提出法律规避只能发生在内外国法律之虚假冲突的条件下的基本命题,以此作为全书的主线,多角度论证和检验,并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论。本书认为,法律规避现象只能发生在“虚假冲突”的情况之下。  相似文献   

9.
法律行为是私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涉外法律关系中法律行为方式的法律适用问题尤为复杂,文章通过对传统上关于法律行为方式法律适用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以意思自治和最密切联系原则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规避效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私法领域,法律规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如何认定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问题,历来争论较大。本文着重对法律规避无效论进行探讨,并提出质疑,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在"法则区别说"时代遵循的是"动产随人"原则。随着商事交往的发展,萨维尼提出的对动产和不动产物权一律适用物之所在地法的观点逐渐受到认同。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37条的规定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引入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是没有进行适当的限制,不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在涉外合同关系中,如果当事人依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的某一国家的实体法发生了变更,此时是适用新法还是适用旧法作为准据法,成为一个争论的问题。以新法为准据法可以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陈青 《前沿》2011,(8):74-76
契约自由原则在私法领域中一直主导着整个契约法,是契约法的重要基石所在。当契约具有国际因素时,选择何种法律适用一直是国际私法探讨的问题。契约自由也延展至国际私法的领域,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重要体现方式。因此,契约自由在解决法律冲突时,有着独特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尊重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进而达到解决法律冲突问题,也不失为辅助解决涉外法律争议的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14.
王亚男 《人民论坛》2011,(10):84-85
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4条首次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引入侵权责任领域。对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侵权领域适用的必要性及国际立法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将意思自治原则引入涉外侵权领域并对其进行适当限制引领了当今国际私法立法发展的一个潮流,体现了国际私法追求实质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律适用法》第44条首次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引入侵权责任领域。对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侵权领域适用的必要性及国际立法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将意思自治原则引入涉外侵权领域并对其进行适当限制引领了当今国际私法立法发展的一个潮流,体现了国际私法追求实质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凤琳 《前沿》2003,(4):94-96
在涉外民事法律的主体、客体和法律关系的内容等诸要素中 ,由于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涉外因素 ,导致同一个法律关系可能要有几个法律来支配。由于各国法律内容的差异 ,适用不同的法律 ,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法律后果。因此 ,在处理涉外民事案件的诉讼或仲裁中 ,法庭或仲裁庭在对案件进行识别后 ,就要确立某一个法律作为适用该案件的准据法。法院或仲裁庭则根据该准据法的具体规定裁决案件。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在选择某一法律关系的准据法时 ,要综合分析与该法有关的各种因素 ,确定一个地方或国家与案件的事实和当事人有最密切的联系 ,就以该地方或…  相似文献   

17.
马志强 《理论月刊》2012,(1):110-113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法律选择的指导原则,也是法律选择的方法,其在确定准据法的过程中,一定会与适用冲突规范的各种制度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出现为识别冲突的解决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识别对最密切联系原则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最密切联系原则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志,但不能将二者绝对对立,也不能理解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地位绝对高于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广泛采用冲击了反致制度,也使当事人的法律规避行为逐渐失去意义。在引入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律关系的领域,外国法的查明是确定最密切联系的法律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炜 《求索》2010,(3):145-147
当前《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已经被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议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起草工作也即将开始。定性问题是国际私法的基本问题,也是处理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前提。我国涉外民商事审判实践中定性错误时有发生,深入研究定性问题并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定性条款进行设计和论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析国际私法中的识别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兰 《前沿》2002,(11):110-111
冲突规范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制度 ,如 :反致、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规避和识别等。其中识别制度是用来确定涉外民事案件所应适用的冲突规范的。本文对有关识别制度的一些问题作了些探讨 ,涉及到识别的概念、依据和对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法律行为制度,即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权利、义务和取得法律效力的制度,始于古罗马。罗马法规定了契约行为、附条件及期限行为、适法行为、表意行为、意思能力等完善的制度,成为法律行为制度产生的基础。1748年,德国十/U立纪启蒙时期理注派学者丹尼埃·奈特尔布兰德首先将法律行为定义为。“设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首次使用了“法律行为”的概念,但未阐明其内涵;1805年,德国学者胡果在其《日尔曼普通法》一书中,把“法律行为”的内涵解释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适法行为”;1807年,海瑟首次科学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