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李向军 《前沿》2008,(11):36-38
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布尔什维克党内部论争中阐发和形成的。在论争中,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设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作出的总体性把握,它不仅在苏联历史上指导苏联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联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理论,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斯大林时期。在这个时期坚持了整个共产主义形态形成过程三个阶段论,即过渡时期(1917—1936年),社会主义时期(1936年以后);共产主义时期。关于过渡时期。在苏联,这个时期用了大约二十年。这个时期的完成,已作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在1936年宪法中,在苏共第十七、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肯定下来。  相似文献   

3.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开创者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赫鲁晓夫把超越阶段的做法推到历史的极致。勃列日涅夫时期和安德洛波夫时期也没有走出超越阶段的迷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全盘否定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随之而终结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斯大林对社会主义本身及其规律性有了更深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积累,他开始把社会主义做为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阶段来加以研究。首先,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如同其它任何社会一样,有着自己的经济规律。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该社会本质的。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5.
苏联将它目前的政治体制称为“发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从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苏联提出并逐渐扩大宣传苏联的社会政治体制。本文试图简要地作些介绍。一、苏联关于政治体制研究的简况 1967年11月3日,在庆祝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大会上,苏联第一次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此后,他们就开始重视政治体制问题的研究。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是1968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市第十九次党的代表会议上,他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20—30年代,苏联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一个社会主义体制的探索期、形成期。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实践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以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即人们通常所称的“斯大林模式”,是当时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也包含了托茨洛基所起的某种间接作用。众所周知,托洛茨基是斯大林的政敌,他自1927年底被开除出党后就不再在苏联政治舞台上直接发挥自己的影响,斯大林的工业化计划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都是在他失势以后搞的。那么,托洛茨基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如果不  相似文献   

7.
1968年,勃列日湼夫在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这一概念。1977年通过的苏联新宪法首次把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基本法调节的对象。社会政治体制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在苏联法律上得到了正式的肯定。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出版了大量研究苏联现阶段政治体制的论著,苏联政府机构改革也成为苏联理论界注意的问题之一。苏联学者不仅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而且对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的发展高玉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未能明确提出这个问题。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说,“斯大林在一个长时期里不承认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纲领理论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低纲领的制定和实践进行了大量探索。对斯大林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高纲领 ,在探索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过程中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应该给予客观评价和充分肯定 ,同时要深刻总结斯大林时期在制定和实践社会主义时期最低纲领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王天玺 《创造》2013,(6):6-9
第六节反对苏联霸权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曾以苏联共产党为老师。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曾经真诚地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中国人民对列宁和斯大林,对苏联人民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中国和苏联两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其标志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1.
(一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最初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当时斯大林和苏共其他领导人 ,把苏联的政治体制当作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 ,要求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照抄 ,并把它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及其对经济改革的阻碍作用,他先是通过公开性动员社会舆论,寻求人们对改革的支持。随着公开性的发展,苏联历史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要求根本改变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呼声占了上风。在这种社会情绪的推动下,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转向了多党制、总统制。  相似文献   

13.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是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率先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第一种社会主义制度。苏联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崛起为"冷战"年代的世界两霸之一的。1991年末,苏联由于历次改革失败,始  相似文献   

15.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斯大林在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若干重大问题上的认识 ,认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中的错误和贡献一样的明显 ,斯大林所创制的苏联模式 ,是一个典型的是与非的矛盾结合体。对于包括斯大林在内的社会主义的探索者的思想理论乃至苏联模式 ,不能因苏联的衰亡而弃如蔽屣。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9)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惨痛经历。其根本原因并非是"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是苏共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诱因就是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我们要引以为戒,时刻紧记苏联亡国、亡党的根本原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谢安国 《传承》2012,(11):80-81,85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指出:“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62页)这里说得很清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是保证一般地满足就行了,必须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这个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20.
胥仕元 《理论月刊》2002,(7):111-113
干部制度作为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一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苏联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制度各有差异,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将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