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晓峰 《前沿》2013,(2):84-86
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然而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深人大开发西部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实施,会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及日趋严重的表现后,提出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运行机制完善的健康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我国西部地区兼具生态脆弱与生态特色的特性,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必须立足现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治理为手段,绿色受益为目标,补齐生态脆弱短板,展现地区生态特色,激活区域发展潜力,为西部地区实现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专家近日在研究探讨西部旅游发展战略后认为,鉴于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旅游开发不应简单复制东部模式,而应发展高水平、高档次,适度流量、提高花费的收入型模式。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旅游全面升温,目前已形成了西北、西南和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4.
贾艳媛 《传承》2014,(11):133-135
洪江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包括县级市洪江市及洪江区(即俗称的"老洪江"),通过对洪江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洪江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布局,从操作性层面对两个洪江旅游综合开发的规划布局、招商引资、项目设计及宣传营销等提出策略,可为我国相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采用实证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及其症结的论述,指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设想。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后遗症。这一切问题都有其症结所在:历史上长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生态脆弱互为因果;“过分强调粮食自给”的发展模式导致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经济建设不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制度上条块分割,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措施难以落实。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事关整个民族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空间,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生态环境建设成为西部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由此,在西部开发中要坚持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的双重原则,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大开发中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部经济开发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林 《前沿》2006,(6):62-63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在西部经济开发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对发展西部体育事业,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试图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7.
一、指导思想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结合西部地区历史上多次开发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在发展观、财富观、资源观上的最新认识,贯彻如下指导思想:   1.坚持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西部地处上风上水,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而大部分地域环境生态基础脆弱,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在西部大开发中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规划到重大项目、重大举措,都既要核算其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可能引发的环境生态效应,以全面可信的科学评估作为…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明视角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兴琦 《求索》2008,(11):72-73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永续开发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从生态文明这一视角,对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时新时期国家地质公寓旅游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大和社会以济的不断快速发展,自治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但在资源开发带动自治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为预防和治理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推进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0.
清江水布垭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可建成区域性的生态度假旅游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整个清江流域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生态思维的概念、特征和西部地区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提出生态思维应成为西部旅游开发的主体思维模式,并从效益权衡、开发评估、绿色GDP、绿色技术、生态管理、文化保护和生态教育等方面,对生态思维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不少江河湖海风景区的开发中,往往对区域景观与旅游布局的协调性、旅游服务的对象即游客的旅游需求和心理动态信息注意不够,在风景区的旅游功能塑造和旅游建设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容易导致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根据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点,把旅游特色的塑造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吕宛青 《思想战线》2004,30(5):127-132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聚集了极丰富的高品味旅游资源,甚至于还是世界顶尖级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品,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西部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逐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的开发是近年来旅游学术界和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主要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展开。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开发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本文在比较几种民族村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的成功开发实践为案例分析,提出一种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发展模式,即CCTV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夜郎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郎”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经常被提到的词语,尤其在近年的四川、贵州等6省市“夜郎”属地之争中特别引人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越来越受重视,神秘的夜郎文化也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并出现了抢夺“夜郎”牌的文化资源之争。在这种争论不断深入之际,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各地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借“夜郎”发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单纯地为开发文化而开发文化难以真正体现其价值,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旅游伦理思想及其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伦理是指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形成的,用于调节这一领域中各种道德关系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破坏性资源开发等负面效应.为了克服这些消极因素,加强旅游伦理建设,提出并运用旅游伦理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福建龙岩与江西赣州区是原中央苏区,地处农林复合经济区、红壤区和生态脆弱区,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化解农地与林地的利益冲突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林复合经济区口粮田建设调研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红壤区的资源特征,研究了粮食主产区建设与非主产区建设,生态退耕与耕地开发,崩岗治理与冷浸田建设和低效林地改造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系统推进土地质量建设,发展省力农业,加强农林经济复合区口粮田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民勤绿洲农业持续发展的瓶颈,节水和调整农业结构是解决绿洲内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在分析民勤绿洲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凸显的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加强绿洲生态防护林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民勤绿洲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在我国西部许多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其实是很脆弱的,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愈来愈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抓好资源节约工作,要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中国走向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因此,从今年开始,我国对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木制品将征收5%的消费税。这不仅是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开创绿色税收的尝试,也是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从黔东南民族自治州"木头经济"发展演变引发的思考,对绿色税收进行初步研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资源理论的Peteraf(1993)竞争优势模型为基础,引入了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旅游资源保护及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等因素,并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框架模型。文章希望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