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大学生自杀心理机制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已成为高校工作者颇感困惑的突出问题,探讨研究大学生自杀心理机制的形成是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前提。从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看,我国大学生自杀的心理机制有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外驱动力;挫折承受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基础;心理冲突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前沿》2007,(8):127-129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近十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大学生的自杀与预防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自杀的概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应用"预防——干预——后干预"的自杀干预模式来解决大学生自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监狱对服刑人员自杀防控成绩斐然。为什么防控?能不能防控?怎么样防控?这三大问题一直困扰监狱实务界的同行。本文从人道救助、监管安全和监狱形象三种视角解读服刑人员自杀防控的价值,来回答为什么防控的问题;从特有规律、防控条件、干预水平三个层面分析监狱对服刑人员自杀防控的现实基础,来解决能不能防控的问题;从五步法评测、三级预防策略、亲情与沟通三级路径提供服刑人员自杀防控的思路方法,回应怎么样防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伟 《青年论坛》2010,(6):59-61
大学生感受着来自四个方面的不协调压力:价值观冲突、理想与愿望的差距、相对剥夺感、应对危机技能缺乏。无法缓解的不协调压力会使大学生患精神疾病或使原有的精神疾病加重甚至自杀。缓解不协调压力的有效方法包括社会支持与积极的自我应对。自杀的不协调压力理论是一个较全面解释自杀现象的新理论,对认识与防范大学生自杀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术界非常关注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从大学生自杀现状、自杀原因及预防与干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从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缺少实证研究、对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各因素之间相互怍用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不足、缺乏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自杀关系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杀之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屡屡见诸报端,社会各界与高教界内部对此颇多议论。一部分人把学生自杀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学校管理不善与高等教育失败;高教界内部则辩称: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全部归因于学校是不公正的、不负责任的观点,大学生自杀是因为社会与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作为从事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认为以上两种观  相似文献   

7.
丁建芳 《前沿》2012,(9):110-111
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1979—2009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大学生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态度、自杀预防体系等方面,并提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上升趋势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风华正茂的青年大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绝路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它对当前的教育工作具有怎样的启示 ?围绕上述问题 ,我们对 2 0 0 0年以来全省高校大学生自杀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亟需一张“失业保险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会引起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滋生“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过剩论”等错误观念.为此,建立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可以说是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这方面,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此还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失业保险制度,是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社保“广覆盖”的原则,应该包括所有的劳动者在内,大学生也不应例外.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没有独立生活的基础,此时的失业不仅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在心理上也会带来很大挫折.通过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给他们提供一个缓冲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尽量减少待业择业过程中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0.
王玲莉 《求索》2011,(10):180-181
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发,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得不反思我们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强化对高校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品质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生命价值品质教育的关涉域,生命价值品质教育的二个视窗来琢论此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受到国务院、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对全国高校近几年来20多所高校的36起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对大学生自杀形成的主要诱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吕娟萍  卢翠花 《传承》2011,(18):40-41
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培育和谐大学生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大学生自杀或杀人等极端不和谐事件屡屡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谐大学生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从培育和谐的大学生人格、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三方面探讨和谐大学生的培养途径,以期为解决大学生的不和谐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做好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工作,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恶性发展的有效措施。新生心理普查是早期识别危机的重要预警机制;心理危机排查是完善综合动态测评系统必要措施,也是发现高危人群预防自杀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力量不能局限于学校,应完善多层次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如何处理好学校与家长和相关医疗机构的合作问题尤为急迫。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呼吁共同关注高校学生自杀现象。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加与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大学生自杀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2004年以来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不完全统计情况来看,大学生自杀数量似有攀升之势,其中,高学历研究生自杀人数明显增加。大学生缘何选择放弃生命呢?据有关分析,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环境适应不良、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上述分析固然很有道理,然而,在社会学家视野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自杀心理与预防■荆殿英郝春东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近十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已引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政治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注意。有自杀行为倾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自杀行为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差异有很大关系。有以下心理特征的大学生易...  相似文献   

16.
试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屡屡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原因论上,纵然存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性因素,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直以来,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法治教育仍然以灌输、说教方式为主,成效不佳。对此,我们应当反思当前德育观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向道德教育的自我认同和需要方向改进。另外,以权利义务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底线意识等法治素养教育,也是预防犯罪发生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古老现象。人类既然无法选择生,那么对死亡的自主选择也许就成了唯一的权利。自杀无论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还是怯懦的逃避,都是人类弱点的最集中、最凝练、最深刻,也是最简单的体现。只要人类的弱点无法根除,只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还存在着缺陷,自杀就始终存在。青少年自杀率的高低,自杀者的群体特征以及因社会而异的主要自杀方式和主要自杀诱因反映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内涵,最终能反映出一个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青少年自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以及国民性有着密切的关联。青少…  相似文献   

19.
高飞 《青年探索》2003,(2):61-64
青少年的自杀问题近年来一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除了有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以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机构能否进行效的干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从高校自杀率的数据统计谈起,涉及自杀的行为背景、人群特征,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大胆质疑,并提出一种新的机构模式,以供业内人士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杨杨 《今日海南》2014,(9):31-32
<正>高校自杀案近来频频见诸报端,这种漠视生命的现象触动了整个社会。人们不禁要问:这些金字塔尖的精英们为何如此轻率地放弃生命?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压垮了不少心里脆弱的大学生,直至走上极端,其背后更反映出责任教育、特别是生命教育缺失等问题存在于教育领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