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就反映出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鲜明特点.从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的历史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历史经验中升华并为历史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原则,是党建理论的一次创新和飞跃.在它的指导下,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生产力观点的升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81年的战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顶住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安 《长白学刊》2002,(4):95-95
“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认识的新飞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戌松明 《传承》2008,(24):30-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生产力观点的升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群众史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从社会主义法的应然性层面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是社会主义法本质的根本要求.法的阶级意志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根本性质;法的物质决定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正确方向;法的文化制约性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则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慧兰  刘瑞鹏  云丽华 《前沿》2006,2(11):54-5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党能否做到科学领导,是我国经受住各种考验、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指导思想.领导者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是领导工作是否具备科学性的关键.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顺应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从人民利益要求的变化中洞察、判断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正确地制定战略和策略.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党都做不到科学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注重实践的理论,它体现了科学领导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运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统领和总揽我们全面地实践“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当好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争做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贯穿铁路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战略任务。一、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 ,要求铁路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科学整体 ,但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  相似文献   

10.
娄杰 《桂海论丛》2001,17(6):4-7
"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永葆党的先进性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最终归宿.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万平  李文峰 《前沿》2011,(7):61-66
经济决定论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理解的片面化、教条化而产生的一种错误思想和观点,它既是机械的经济主义,也是经济自发论。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经济必然性和经济自发论等概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经济决定论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抽象概念上的臆测和演绎,否则只会带来理论上和认识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并在深刻剖析与反思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实践所带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发展观,充分体现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充分尊重和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真正在社会的发展实践中坚持与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又是科学对待真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徐江虹 《桂海论丛》2005,21(5):F0003-F0003,95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次具有战略性质的进攻战役。这次大战具有重大的军事政治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对它的功过是非争论,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主体意识"是台湾的主流政治话语,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主体意识"的慨念内涵并不固定,不同的政治势力对这个慨念的理解也不相同.事实上,"台湾主体意识"的内涵嬗变既映射了岛内政局变化与台海局势的结构性调整,更是台湾岛内不同政治势力持续不断观念建构的结果.两岸和平发展态势的持续推展将会推动"台湾主体意识"基本内涵的消解与重构.  相似文献   

15.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6.
反对二元论,弘扬古代女性寓言与女性神话,彰显自然的女性化或女性的自然化,这是生态女权主义的"本体论证明",也是其"生态"与"女权"的耦合.即"生态女权"得以成立的合法性论证.然而,生态恢复、女权复归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融合于劳动解放或生产发展的历史之中.生态女权主义撇开劳动及其历史而在寓言和神话里兜圈子,其所谓的"生态"与"女性"不过是黑格尔式的"静态的非历史的抽象",相应的,"生态女权"也不过是拉萨尔式的"非现实主义"的梦呓.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三观”教育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的“三观”教育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起步阶段,目的在于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根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突出了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的特点。胡锦涛提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对“三观”教育的深化。迄今为止,三个系列的“三观”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加强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造就一支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有着多方面的考虑和针对性。其中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江泽民同志自己也曾指出 :“`三个代表’的要求 ,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①。这表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鲜明理论特色的背后 ,映衬着宽广而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深入研究 ,才能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一、历史反思的延续人类社会的历史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 ,就是其发展及兴亡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 ,主要也就是揭示人类社会治乱兴亡的规律。纵观历史 ,…  相似文献   

19.
“世界历史”根基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唯物史观是同时产生的。“世界历史”是唯物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唯物史观是适应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哲学形态。围绕全球化的现实特点、全球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互动而在规律的意义上形成新的认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新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熊迅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191-196
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视野中,对少数民族研究的数量和经典作品都为数众多.相比起来,针对汉民族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极其广泛时空分布、文明成果丰富的民族来说,已有的研究并不算充分.徐杰舜教授出于学以致用的主位关照和追源溯流的学术追求,一生潜心研究汉民族并通过研究文本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认同.《汉民族史记》是其多年研究和大量相关著作积累之后的攀峰之作,一方面延承《史记》和史学研究的传统智慧;另一方面融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嵌套,大小结构的编织来呈现华夏文明的一体多元,揭示社会文化发展的潜在规律以及文明延续不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