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理论界所流行的一种被人们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重大发展的权威理论观点,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后者对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按照这种观点,仅仅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还不是彻底的辩证法观点,只有承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才彻底坚持了辩  相似文献   

2.
管理,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和方法,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从宏观上考察,管理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力的诸要素形成现实的与生产力直接相应的方面;一是与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相联系,反映一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方面。前者注重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即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调整人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属于管理的技术属性;后者则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分配原则等等,是管理的社会属性,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道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管理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3.
服务劳动过程,就其所具备的简单和抽象的要素来说,它和实物劳动过程都有相同的本质。首先,二者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只不过前者是服务劳动力的耗费;后者是实物劳动力(用于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力)的耗费。其次,二者都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只不过前者是创造非实物使用价值,占有非实物形态的人文自然物;后者是创造实物使用价值,占有实物形态的一般自然物。其三,二者都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只不过  相似文献   

4.
流通力初探     
文章认为,在对生产力经济的研究中,应重视对流通力的研究。流通力是流通领域的劳动者通过有关的经济活动,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力量或能力。它包括物流力与商流力两个部分,前者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须域的继续,属于生产力的范围。流通力的内部结构由实体性因素、附着性因素和运行性因素构成。作者认为,流通力水平的发展既受到生产领域生产力的制约和影响,但它也反过来制约和影响后者,而前一种关系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讨论生产动力问题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曰,生产动力是人和工具的矛盾;一曰,生产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我以为,论争的根本原因是二者没有统一的前提。前者谈的是生产力动力,后者谈的是生产动力。因此,弄清是生产力动力还是生产动力就成了讨论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生产力动力这个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撇开生产关系来谈生产力,而所谓生产力内部动力论的认识论根源正在于此。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生产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相似文献   

6.
蒋忠友 《群众》2009,(11):24-25
“碧溪之路”、“碧溪新路”有不同之处,但不是两条路。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条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同样一条路,前者着眼弘扬,后者则着手开创。这是我在碧溪镇学习和感受后的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是信启、社会,现代市场经济也是信息经济,邮电产业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邮电企业是未来发达的要素、信息市场的主体之一。由此,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邮电经营问题提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面前。邮电经营是邮电企业将当前可以提供的邮电服务与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地开拓潜在的通信需求,取得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同步提高。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邮电经营和传统的邮电经营区别在于,前者以市场为中心,后者以生产为中心;前者是竞争性经营,后者则是垄断性经营;前者要担当风险,.后者则是“旱涝保收”…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人口学会于1983年3月在长沙举行了学术讨论会,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有:(一)关于“两种生产”理论。有的同志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占主导地位,人类自身生产居从属地位,自原始社会以来,二者地位不会发生“逆转”;两种生产之间有直接的同一性;两种生产的统一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即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二)关于一般规律。一些同志对流行的“两种生产相适应”的表述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没有揭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许多社会条件对人口的影响,而且相适应的标准是什么也说不清楚。有的同志把一般人口规律概括为:社会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三)关于过剩人口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过剩人口是争论的焦点。提出的新观点有:①过剩人  相似文献   

9.
南部侗族,过去每建新寨,顺遵古规,先置“地祗”。侗语谓之“堆头”,或曰“堆柄”。即《祭祖歌》和《巫词》说的:“未置门楼,先置地祗。未置寨门,先置‘柄地’”。前者系地神之所,后者系侗族供奉的女神之名之处。现在两者同是一址,同属一神,一并供奉,称为“然萨”(祖母屋),或“膝萨”(祖母坛)、“堂间萨”(祖母殿);汉曰“圣母祠”、“社稷坛”、“威宁祠”。称其神为“萨柄”,或“萨麻”、“萨岁”、“萨堂”。尊其地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境,奉此神为至高无上,保境安民之神。其址:一设在露天,一设在室内。前者垒土成丘,形同祭坛,上植株黄杨,旁置一伞;后者于室中积一白石堆,中插一半开半合,上披红  相似文献   

10.
科学泛指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一般社会知识,是精神产品成果,是一种社会劳动和社会职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作用。在知识形态上,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是间接的、潜在生产力,只有当人们把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和科学管理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于生产力的各要素,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技能变革和进步时,科学技术才能由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有一系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并且形成了具有很高理论价值的“发展观”。这个“发展观”是构成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同志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这里马克思、列宁都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时代的制高…  相似文献   

12.
激情     
佐人 《现代领导》2004,(11):1-1
涌动着的生命中的激情,是人生奋发有为的原动力。有时,她如同瀑布倾泻那般轰然猛烈,海浪翻腾那样势不可挡:有时,却如同沉寂中蓄势待发的平静湖水,悠闲中汇集细流的辽阔江河。前者是激情的“爆发期”,后者是激情的“积蓄期”;前者是激情的外在形态,后者是激情的内在形态。  相似文献   

13.
发挥信用对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信用是维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环节的纽带,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辞海》( 1989)对信用给出了三种释义:其一为“信任使用”;其二为“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其三为经济学上的用意,即信用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有两个特征:一是以偿还为条件,到期归还;二是偿还时带有一个增加额即利息。吴敬琏认为:“所谓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受信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偿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它是使后者无须付现就可以…  相似文献   

14.
斯宾格勒和施韦泽的文化危机理论存在明显差异:在文化衰落之根源上,前者认为是文化有机体的自然衰亡使然,后者认为是文化的伦理本质丧失所致;在文化危机之后的走向上,前者认为凋敝是文化的宿命,后者认为文化可以从危机中实现涅槃重生;前者认为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单位,后者认为诸文化是文化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部分;前者认为服膺文化有机体衰亡命运的主体实践是消极的,后者认为主体实践是文化重建和涅槃的关键。总之,这些差异反映了他们文化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关于私有制下商品生产的类型问题,当前学术界普遍且几乎没有异议地认为私有制下存在两种商品生产。即简单商品生产(或称小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辞海·经济分册》中“商品经济”一条写道:“历史上有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等主要形式。”这就是说,简单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私有制下商品生产的主要形式。那么,私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产力发展,长期以来似有这么一种较为直观的认识,即倾向于把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等同起来。按照这种理解,一讲生产力,就是在讲经济建设;一讲发展生产力,就是讲发展经济。上述这种理解一方面抓住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一定联系,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理解,那么对生产力的理解应该说是不够全面和深人的。只需从字面上对两者作一简单比较就不难发现,生产力并非生产本身,而是指生产之“力”即内涵于生产之中的力量或能力。如果我们可以大致把生产看作是指称经济过程的话,那么,生产力显然不是指经济过程本身,而是指作…  相似文献   

17.
<正> 刘耀同志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若开问题的探讨》一文中,对近代中国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新看法,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两个意义:一是中国由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一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前者是国家地位的变化,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后者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也归结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或者归结为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相结合,那就会曲解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实际情况”.①对于这些新颖观点,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大力发展道德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是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指出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3卷第 5 9页 )并进一步指出 :“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第 1 73页 )这就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总和 ,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实践中只有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体力、智力就不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但如果只有体力、智力而不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就同样不是生产力的体现者。马克思就称生…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主张哀牢夷源出氐羌,上绍昆明,下启南诏,是彝族先民。对于“哀牢即泰族”的恶意杜撰和“哀牢源出濮人”的某些论说,认为前者应当批判,后者可以商榷。“泰人说”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扩张主义“理论”。此说一出,族属氐羌的哀牢一变而为掸泰,祖述哀牢的南诏一变而与掸泰同源,南沼辖有的我国云南领土一变而为“泰人故土”。于是有数十年间“大泰族主义”泛滥,流毒甚广。“濮人说”在批判帝国主义谬论中为国内不少学者援引。此说予“泰人说”以否定,初步廓清了资产阶级伪科学的迷雾,但由于史实考证仍有疏漏,不能解释南诏何以祖述  相似文献   

20.
<正>梅洛-庞蒂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出版于1945年的《知觉现象学》是其代表作。在书中,梅洛-庞蒂例举丰富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生物学)事例,论述身体、行动以及存在等方面的相关理论,逐步构建独具自己风格的现象学体系。“前言”部分作为理解《知觉现象学》的起手之处,可以帮助我们领略作者本人的思想魅力。一、寻找“第三条道路”梅洛-庞蒂认为现象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观念论)和极端的客观主义(实在论)结合起来了”((1))。因为在关于“主体如何进行认知”这一主题中,前者默认绝对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是认知世界的基础;后者则强调多重的因果关系才更加具有本质性,客观物体(或自然科学视角下的事物)是我们把握世界的来源。然而,梅洛-庞蒂认为它们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即没有深入到真正的“先验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