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林华 《两岸关系》2008,(3):54-55
2008年2月4日,是我父亲的祭日,一大早,母亲就在父亲的遗像前摆放上米酒、元宵和水果,点燃蜡烛,时到中午或晚上,我们全家便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简单的团圆饭。20年来,年年如此。而最难忘的莫过于2007年的春节,我和姐姐在台湾过年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年饭     
《小康》2016,(3)
正几十年过去,年逾古稀的我,江南塞北,吃过几十餐各式各样的年饭。想想年饭,颇有几分感慨:年饭、年饭,哪里仅仅是一顿饭啊,简直是一部历史一年中节日很多,不过,家乡人最重视的,是春节。而过春节的重中之重,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我曾经问过父亲,大家为什么把过年看得这么重。父亲说,种田的、扛活的、跑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我的家乡。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十五,爸爸就会拿出口琴,一边吹着乐曲,一边领着我们歌唱:“‘哎哟,彩灯出来了,有龙灯、花灯、跑马灯……”到现在,这首儿歌在我心中记忆犹新。每当我不由自主地哼唱时,就会想起孩童时期,父亲向我们述说台湾家乡的情景:自然美丽的田园风光,白叠在青绿的稻田上飞来飞去(由于对白簿纯洁美好的深刻印象,父亲曾以此为题材,谱写了《白绝的幻想》管弦乐曲);乡民们感情细腻、纯朴、热情、爽直。从那时起,台湾岛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漂来漂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去看看?1992年,回乡的梦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柴禾情结     
小时候,家里很穷,炒菜做饭一日离不开柴禾。那时,父母在生产队里早出晚归。收割谷子了,队里派人将稻草扎成一把把,分成一堆堆,按每家的人口分到家。放学后,我和哥哥将沉甸甸的生稻草挑回家。等打完谷子,家里就堆了几千斤的稻草。太阳当空的日子,年迈的奶奶便一把把的将稻草倒放着在院子里晒干,微风吹起,满院漫溢稻草香。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家里三个孩子的生活都是依靠父亲每天走街串巷磨刀来维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当我把刚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时,父亲只是瞟了一眼,脸上毫无表情。  相似文献   

6.
我从小活在父亲的影子底下,内向、胆子小。听大姑说。我爸小时候跟我一样。后来才变了。  相似文献   

7.
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于李唐,火于宋朝,成熟于明初,鼎盛于清朝,完善于当代。每条龙灯的龙板由八块、十八块、八十八块、一百零八块、二百八十八块发展到一千零八块,数百上千人一起舞动,倘有谁不齐心,整个龙灯都会舞不成形——这需要怎样团结、奋进、和谐的民族精神啊!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记忆中,1980年的春节是我有生以来最欢乐最开心的春节,原因很简单,父亲彻底平反了。在此之前的二十年里,我家一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即便是过春节,也听不到欢声笑语。记得"文革"中有一年临近除夕时,我从外地做工回来,咬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爆竹不如大陆响过年在台湾,真切感受了台湾过年的习俗,发现有很多与大陆不一样。从观感上来说,台湾春节不像大陆这边热闹,特别是台北,人都回乡,城里基本都空了,餐厅也不营业,放鞭炮的很少,我记得北京年三十晚上看见放炮,都是一车一车拉到郊区去放,整个城市上空都是美丽的焰火,耳边都是喜庆的爆竹声。我记得小时候可能是没钱,买几个炮还存着舍不得放,今天放俩、明  相似文献   

10.
冰灯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的春节,年少的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拜年的习惯。在我们看来,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的要求是:"不要纸糊的。"父亲纳  相似文献   

11.
刘文锋 《黄埔》2020,(3):66-67
光阴荏苒,转眼父亲刘秉坤已逝世20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生前经常向我们讲述黄埔历史,教育我们要发扬黄埔精神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直激励着我和我的后代。父亲刘秉坤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终身执教私塾。父亲小时候在祖父身边读书,后来考取黄埔军校第9期,毕业后在国民党81军担任过少校参谋。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参加了长沙保卫战等战役,经历了枪林弹雨的洗礼。直到晚年,父亲的大腿骨上还残留着一块抗战留下的弹片,用手可以摸到。  相似文献   

12.
丁桦 《当代广西》2009,(6):60-60
春牛舞,也叫舞春牛,是桂平市西区石龙镇群乐村壮族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春牛舞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石龙镇山区村屯便盛行春牛舞。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高定村地处桂北高寒山区,春节前异常寒冷的天气一度使我对回乡村老家过节的想法动摇,但年逾八旬的父亲却凭着经验坚信春节期间的天气一定不冷,不但鼓励我们做好回家的准备,而且还动员了我岳父母一起到我老家过节。想到父亲也有两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二弟在电话里也一再说着城里哪有我们家乡的年味,家里专门养了一批土鸡、一头猪等着你们回来过节才劏等等,我也就坚定了回家的念头。  相似文献   

14.
除夕,飞雪飘然而至,漫天飞扬的雪花增添了春节的温馨与祥和。各家各户忙忙碌碌,喜气洋洋,呈现出一派节日团圆的气氛。多少年了,春节带给全家团圆的企盼,总因父亲忙于工作而难以如愿。如今父亲退休了,全家入该过个团圆年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一个个飘雪的除夕之夜涌上我的心头……我5岁那年除夕,母亲准备好了年夜饭,全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到桌前,突然唐叔叔披着一身雪花闯了进来,对父亲一阵耳语,父亲立即拿起大衣,对母亲说:“你们吃吧,局里有重要事。”匆匆出门上了三轮摩托,消失在漫漫大雪中……盼父亲…  相似文献   

15.
罗琳 《公民导刊》2011,(10):48-49
大约晚上八点钟的时候,陈阿姨问,要不要跟着她去看跳舞。 “跳什么舞?”我问。 “就是坝坝舞嘛。。她笑嘻嘻地回答。  相似文献   

16.
吴忠溪 《中国保安》2004,(24):49-49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17.
王秋华 《世纪行》2012,(8):46-48
我小时候,正是父亲王世杰年轻力壮、终日从事教育或奔波国事的日子。平日我们子女少有机会与父亲相聚,但是每到周日,父亲无论如何忙碌,也会抽出一天时间带我们去爬山,到野外去散步,或观访深山中游客罕到的庙宇。登山散步时,他就会教我们念诗,或考验我们背诵诗词,我所能背诵的唐诗宋词差不多都是这样学来的。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9.
那时候没有“外交官”这个词,那时候如果你爸是熟食店卖肉的,别人会觉得很厉害。我父亲可能拥有的是知识和文化,但在那个年代知识和文化不算什么。而且我父亲也羞于拿知识和文化跟我交流。他一生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小时候,觉得我的父亲没有别人的父亲那么强大,那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总看见别人的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哈哈笑着,拿胡子扎他。我从来没有,那时候会觉得失望。再大一些,男孩会到反叛期,会调皮,很多父亲会教训他们的儿子,甚至于暴打。可是那个时候我爸一声不吭,于是我特得意:哈哈,我爸才是真正想要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20.
地处滇西高原、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弥渡县,是中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在这块神奇而充满诗意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个年年不断、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日———密祉龙灯盛会。据考,密祉龙灯盛会发起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流传了近300年。密祉是弥渡县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区小镇,方圆仅140平方公里,18个自然村,现有1.6万多人口,历史上曾经是通往南方丝绸之路的繁华古驿站,又是云南花灯的发源地之一。密祉龙灯盛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日举行。每逢春节,人们就开始张罗灯班。各村由当年生男孩子的人家当“灯头”,家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