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义位结构论是词汇语义学关于义位的理论之一,认为义位包含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尤其是义位的微观结构将义位分成义值和义域,义值内部又包含基义和陪义,是对义位进行的更细致的划分。文章从词汇语义学的义位结构论出发,重新审视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多义词的释义情况,发现了一些新特点,即陪义的凸显、陪义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多义词的词义中、语素义不同程度地对应于多义词的各个义位所包含的基义等。从义位结构论出发,有利于将词义研究引入更细致、微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郭猛 《传承》2012,(12):72-73
互训是《说文》中重要的训诂方法,段玉裁以大徐本为底本,参照小徐本,从文字、音韵、训诂等不同方面对《说文》互训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注解。以许慎原著和段注为底本来探究汉语互训字的变化,需要回归到义位的层面,结合书证考证其发展。义位的考查既可以探究先秦词汇的使用面貌和同义词自身的演变规律,又可以把握现代汉语部分双音节词的成词规律。大徐本和段注改字后形成的互训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凝结成96组双音词语。限于篇幅,随机选取"更/改,祭/祀,珍/宝"3组,依据书证对它们义位的发展与成词规律做历时的考查。  相似文献   

3.
王英男 《传承》2012,(6):68-69
在汉语词汇的义位系统中,有些义位与义位之间关系明确,有些构形义位与常用义位却似乎杳无关联。实际上任何一个词义系统中各个义位子系统及各个义位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或是语义的或是语音的。试以"羞"为例,力图解释构词义位与常用义位非显性联系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4.
离合词是汉语里特有的一类词,也是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中文信息处理的一大难点。就根植于汉语事实,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周遍性调查,提出现代汉语离合词分为典型离合词和非典型离合词,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现代汉语离合词,对现代汉语离合词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定性分析,为判定现代汉语离合词给出了确切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5.
魏艳伶 《求索》2011,(11):225-227
在现代汉语的量词中,有些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反复出现的表次数义的动量词,包括“次、遍、回、趟、下、道、度、顿、番、遭”等。这些表次数义的动量词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有着各自的使用场合和使用特点,弄清这些动量词的用法对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均有重要价值。“度”和“次”这两个动量词表次数义时有些场合两者可以通用,有些场合则不行。本文试对“度”和“次”语法和语用两方面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以求对探究表次数义动量词的用法规律。  相似文献   

6.
"周旋"词义丰富,其演变过程复杂多变。从各个义项(义位)出发,用义素分析法找出其遗传义素,找出该词词义引申的线索和理据,理清词义发展脉络,并立足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指出该词词义演变中的隐喻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认知模式在词义引申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赖慧玲 《求索》2012,(7):169-170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整合思路研究现代汉语动趋式。首先,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论证了现代汉语动趋式的构式性。其次,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统一描写和解释了动趋式的构式多义性及不同构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动趋式的中心意义是"空间趋向",表示人或物在物理空间的位置变化。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将事物的状态、时间等的抽象变化类同于具体实物的空间位移变化,由"空间趋向"衍生出完成义和时体义。动趋式的不同构式意义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符合原型效应。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本质是动态的,进行词义研究时应该探索词语在真实言语中的动态交际义。指称义、客观属性义和主观评价义构成了一个分层级的词义系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何种词义是有一定选择机制的。要正确识别言语中的词义,不仅需要将各种词义属性从丰富多彩的实际语境中提取出来,对每个词的各层意义内容都进行较全面、清晰的描述,而且要探索出词义属性的双向选择机制,即词义与词义之间共现的规则。“动态词义知识库+词义共现规则库”,这是词义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9.
话语的语用义早已引起语言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但词的语用义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对词这一层面有无语用义尚存在颇多的争议。词语语用义的认知理据是词语语用义生成机理的一方面,探索词语语用义的生成机理是对词汇语用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的系统界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革新是在系统结构思想引导下进行的。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和《句法结构》(朱德熙著)到《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都明显体现了系统结构思想。但是,有了系统结构思想,并不等于就建立了系统分析方法。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意义上的系统分析方法,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尚未形成。目前,许多研究者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李伟大 《理论月刊》2013,(3):97-100
语言事实表明,“(是)…的”句并不源于判断句的语法化.最初“(是)…的”句中“的”的位置还可以出现“了/来”等动态助词,构成“(是)…V+助词”结构,表达现代汉语中“(是)…的”句的句义.从来源上看,“(是)…的”句中的“的”最初与“了”一样是表动作完成的动态助词.语言史的研究要尊重语言事实,不能脱离语言事实进行理论推演.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对汉语称谓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一类特殊的称谓语——降级称谓。从语用角度,把降级称谓语分为综合式降级称谓、分析式降级称谓、直接式降级称谓三种类型。对使用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总结概括了制约降级称谓使用的语用机制,并根据现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及家庭结构变化,预测了汉语降级称谓的发展趋势:姻亲和血亲之间用得越来越少,社交中用得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3.
孟令卫 《前沿》2014,(5):219-220
孟儒望是一位葡萄牙籍耶稣会士,明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辗转于江西南昌、浙江杭州及宁波之间,在华活动十余年。孟儒望著有《天学辩敬录》《天学略义》《天学四镜》等作品,是研究明末清初天主教历史的重文献。他对宁波天主教事业的繁荣有突出贡献,与当地文人的来往也是考察明清天主教在华传播史的重侧影。  相似文献   

14.
陈景元  周国光 《求索》2010,(1):195-197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之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现代汉语评价,构建现代汉语评价表达理论框架,我们设立时间域和空间域两个概念并分别加以阐述。文章描述了评价的时空域表达,探讨了时空域在评价中的隐现以及时空域的表达功能。研究发现,时空域在评价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评价的时空域不仅使评价表达更为清晰和严密,也是现代汉语表达评价量级的一种手段,用在句首还具有篇章管界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们文中现代汉语措词各种标调法的阐述与分析,认为改动后,约定俗成的现行标调法仍有不足之处,尚存在诸多问题。大胆提出侗文中现代汉语借词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分别用“f,z,w,q”这4个字母作为调号来进行标调的初步构想。可为《侗文方案》(草案)的进一步修改及侗文规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瑛 《前沿》2002,(12):159-162
五四运动以来 ,我国人文科学成果主要是以现代汉语的文本形式体现的。阐释现代汉语文本意义是我国当代人文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当代的文本释义理论在哲学释义观念的确立和现代汉语言语理论的研究两个方面比较薄弱。而哲学释义理念与言语释义理论是文本释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首先反思中国文化中忽视对文本释义理论进行哲学论证的学术弱点 ,认识自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以后轻视现代汉语文本释义研究所造成的汉语言语理论空白。目前 ,我国理论界应该注意扭转对西方文本释义理论叙述、介绍较多 ,而分析、认定较少的倾向 ,应该在引进、整合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国当代的文本释义哲学理念。另外 ,我国的语言学界也应该加快现代汉语书面言语理论的研究 ,改变我国应用语言学以英语为语料的学术倾向。唯此 ,我们方能完善中国当代的文本释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离合词是汉语里特殊的一类。我们分别将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与古代汉语进行对比研究,将汉语、英语、德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离合现象在语言中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以生态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考量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首先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明确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贡献,指出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已经构成大面积污染,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网络跟踪、评估和监管,才能提升网络语言的规范度,捍卫母语的纯洁性,保障现代汉语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9.
曾小红 《求索》2007,(7):197-198
现代汉语的无主句有句法空位无主句与语用空位无主句之分。英语虽属于非代语脱落型语言,但也存在一些无主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在对现代汉语无主句进行英译时,需对不同类型的无主句加以区分,并采取不同的句式或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20.
陈书奇 《世纪行》2009,(2):47-48
1977年是改变命运的开端.对国家是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圜家的命运决定着个人的命运。早在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就提出了“九个整顿”,可惜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这个局面未能出现.而且很快被反击有倾翻案风所取代。随着1976年毛泽东主席的去世.“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迫切需要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而义具有非凡胆略的政治家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