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警务微信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社交工具,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社区警务工作中,警务微信搭建起了一座无形的警民沟通的的桥梁。警务微信应用于社区警务工作,既充分利用了微信的作用,又符合社区警务的特殊性,实现了便捷高效的警民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警务微信的应用通过构建社区警务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和加强社区民警使用微信的能力三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社区,与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属性不同;二是原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较小.社区警务与我国传统的派出所工作模式相对照,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目标不同;二是职责不同;三是工作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3.
社区警务与社区民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警务是一种新型的警务模式。为适应这一新型警务模式的要求 ,社区民警应进行角色调整 ,树立以社区民众为本、创新、整合及职能转变的理念。社区民警在社区中的主要工作应包含宣传与教育、信息收集、人口和治安管理、治安防范和服务几个方面。派出所领导应弹性授权 ,鼓励社区民警使用创造性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建立以考核社区民警工作实效为主的考核、奖惩制度 ,其工作好坏由社区群众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的稳定机制。社会控制包括一系列机制,社区控制是其中的微观机制,是整个社会控制的基础平台。而实现社区控制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推行社区警务。  相似文献   

5.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同层面上加大了反恐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障公共安全。在政策层面,主要有三种:一是怀柔政策;二是课以罪名,即对恐怖分子给予与普通罪犯完全一样的方式对待;三是进行压制,对恐怖组织的成员和支持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警察在变化了的反恐环境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通过社区警务模式来降低那些感到正在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关键地区人群的社会风险。在社区警务中开展反恐警务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一种是长期持续地运用压制措施的传统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导致了警察与社区之间关系长期的消极后果;未来可供选择的模式有三种,即社区参与反恐的社区情报模式、增强社区成员归属感的社区归属模式和社会和谐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区改革与社区警务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提出了四个工作重点,并针对公安工作中的不足提出了几点社区警务工作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社会和社区转移。社区警务战略推动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这使得社区内的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警务更为广泛的力量。对社区警务而言,在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下,政府仍在整个网络内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治理主体要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区警务资源是警察用于社区安全防范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社区民警应从社区防范的需要出发挖掘社区防范资源并合理配置。合理配置社区警务资源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协调各警种职能 ,合理搭配警力 ,建立社区预防体系。有效配置社区警力则要规范社区民警职责 ,健全社区民警考核制度 ,提升社区民警素质。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社会不同经济模式的法权要求,造就了中外社区发展的历史差异。置于社区演化与发展的比较分析框架,社区警务不仅只是警务改革的行为超越,而且是社会关怀、社会整合和社区重建背景下警察哲学与警察文化的社会反思。各国社区警务的多样化特征,显示中国社区警务凝聚着全球化与民族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辨证统一。中国社区警务改革必须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拓展社区资源以及强化社区人文警务力量,获得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0.
社区改革与社区警务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警务最早的国家。从现代世界警务工作发展方向看 ,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从根本上增强公安机关对城市社会治安的整体驾驭和控制能力 ,已成为2 1世纪警务战略的重要内涵 ,亦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公安工作的立足点。必须抓住机遇 ,立足实际 ,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两种不同的警务模式,研究两者的异同是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目标取向和核心内容不同;警务运行及相关因素的结构不同;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不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不同;受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对警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维护治安的主体不同;对警察的监督控制机制不同。同时两者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可以相互弥补不足之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互检验成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显现,国内的安全环境将出现新的变化,主要包括与全球安全形势的关联度提高,社会和个体对安全事务的影响力增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步重塑等。这既给社区警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其深入推进提供契机。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社区警务需要进一步提升警方对社区安全工作的指导功能,努力开展多渠道合作,积极构筑和占据社区内的信息高地,促使社区警务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警民关系是社区警务的基础,在国外的警务工作中警民关系也同样受到重视,并采取了许多增强警民关系的措施。如在美国,80年代末期以前,警察在社区的执法工作主要是驾着警车在街道上巡逻,警察与公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而且官样化,警民关系很冷淡,民众也很少向警方提供有关犯罪的线索。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局面,80年代后期到现在,美国各地警察局让警察在社区内走出警车,步行、骑马或骑自行车,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商业街道上缓慢而目标显著地巡逻。这样  相似文献   

14.
社区警务是一种以警民协作、重视预防为核心理念的新警务模式,其主要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警方通过与社区的紧密协作与共同努力,尽早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可能影响治安环境的问题与隐患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安定。自媒体作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出现的全新传播工具,其平民化、大众化、传播高效与人际传播的特征与社区警务重警民关系、重基层基础的特征相吻合,使其可以作为辅助社区警务工作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5.
朱志东 《公安研究》2001,(12):78-83
该文对新加坡、日本两国的社区警务作了介绍,将我国的社区警务与新、日两国的社区警务作了比较,并就今后改进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60年代,社区警务作为一种新的警务战略开始在西方国家推行,显示了与传统警务战略的不同特点。社区警务之所以能够在西方推行,基于两点基本认识的统一。 1.西方警学界认为:现在仅仅依靠警察控制犯罪是不可能的。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控制犯罪是社会的责任,警察只是刑事司法系统的一部分,而刑事司法系统又是政府的一部分,政府不过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警方要想更有效地控制犯罪,必须正确理解自己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公众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方与社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社区警务英文表述为 Community Policing,是当今西方警务改革(第四次警务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甚至还有人把它看作是当今西方警务改革的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足可见其在当今世界警务中的地位和影响。但是社区警务理论从何而来?其内涵又是什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不仅有利于拓宽公安研究领域,使我国的公安研究尽快与世界警察科学接轨,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利于我国公安机关在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警务改革中,正视社区警务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公安工作中更加坚定地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社区警务的起源、发展及其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和推行社区警务,把社区警务视为加强法制建设和打击犯罪的一项综合措施。 在推行社区警务战略上,新加坡与日本走在前列。新加坡的社区功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齐全,政府也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发展作了周密计划,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警方的具体指导下实施。社区成立了自治性的居民委员会,警务人员除日常巡逻和执行紧急勤务外,也定期参加居委会的治安讨论会议,征求居民的意见与要求,提供解决的办法。新加坡社区警务早在20年前就全面  相似文献   

19.
尽管社区警务已经成为世界性警务研究与改革的热潮,而且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在社区警务的理想目标与操作方法、警察角色与社区组织、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关系、社区警务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只有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社区警务才能真正走向未来,取得长远效果。  相似文献   

20.
凝聚社区力量、延伸警力、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社区防范和控制能力、实行导向警务、警民沟通互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是我国社区警务模式的特色。建立多警种密切配合的社区预防体系可以主动提前警务 ,实现发案控制预防、发案后控制预防。应用群众的熟悉率、办事率、满意率改革社区警察工作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