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曾晋  王福生 《岭南学刊》2021,(1):116-122
以实践为核心、中介理解人与以语言为核心、中介理解人,是现代哲学重构主体价值的两种重要路径。以实践为中心的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比较,各自的代表分别是马克思和福柯;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扩展到人们通往理解“主体的价值”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方法不同,但对现代哲学重构主体价值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个人”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异化劳动的人”的多重比照,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具体化了人的现实性,从而使人与实践的关系得以清晰。由此解构了西方传统哲学以“思”“意识”及“精神”为主体的概念,进而批判了“现实的个人”受到资本奴役的异化生存状态,表征“现实的个人”生成为“自由而全面的人”的价值旨趣,从而为“现实的个人”确立了解放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云峰 《求索》2023,(1):74-81
以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标识,哲学的主体革命实现了人的主体身份的本质复归。在对人的主体身份解构中,人的自然存在身份、社会存在身份、活动存在身份科学定位了人的主体身份存在,将“现实的人”从抽象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其主体身份的建构过程往往易受到现实规训的影响而趋向“异化”,人的主体身份批判的关键是“异化”身份批判。社会交往和话语交往是人的主体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规定了主体身份的最终交往样态和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晚近以来,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双峰对峙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话语。在前者看来,人类实践的依据是绝对化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思辨的客体形而上学;在后者看来,为人类实践立法的是先验的“自我”,这是一种先验的主体形而上学。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由于它们都在实践之外预设了一个实体化的本体(“共同体”或“自我”),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截然两分,因此都不是真正的实践哲学。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法则既非来自亚里士多德式的“共同体”,亦非康德式的“自我”,而是来自于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以这种实践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重构了人类社会的本体性存在,创建了真正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扬弃了人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克服了传统本体论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康德主义)所造成的客体与主体、共同体与自我之间对立的理论弊端,从而能为两者的当代传人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自上个世纪晚近以来悬而未决的论争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学说就是其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当这个绝对理念走过了逻辑阶段、自然阶段,来到了精神阶段,在精神阶段又按他的辩证法的正反合三环式的步伐走过了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两个领域,便一脚踏进了绝对精神的领域,不过出于惯性它还要走出三步;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我们这里所要看的艺术哲学即“艺术是和宗教与哲学属于同一领域的”,即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只有到这个领域,“心灵都解脱了它的客观存在的窄狭局限”,“转到省察和实现它的自在自为的存在”里去了,就是说走过了种种异化的绝对理念到这个领域才可以自己看自己了,美的理念就是这种自我观照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思想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位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哲学家。而韦伯对现代性的诊断即是意义的丧失与自由的丧失。现代性病灶的根源在于意识哲学,20世纪的西方人文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纷纷对以主客体分裂和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意识哲学进行了批判,但是哈贝马斯认为,若想摆脱意识哲学的樊篱,必须建构主体间的交往理性以及交往哲学,才可以解决传统形而上学解体所遗留的哲学难题,驱除日常交往实践的异化,重构本然的现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否定性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湖北社会科学》2007,(11):127-129
西方艺术思想史上对艺术否定性的认识经历了传统层面阶段、形式——社会层面阶段和本体层面阶段等三个阶段。传统层面可以分为"再现"和"表现"两个相"否定"的连续过程,它们都是从外部功能上突出艺术与现实的否定性关系;而从19世纪开始,艺术以转向"内"的视角"否定"了传统层面的艺术否定性观念,开创了艺术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时代;而本体层面是对前两个层面的哲学总结。可以看到,艺术的否定性不仅是面向现实而言,而且也是面向自身历史构筑的传统而作的持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是关涉如何理解和研究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终结”之后哲学将以何种形式存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给出了一些回答,但这些回答尚未形成共识。中国传统哲学的“蕴含性”存在形态对于理解当代哲学的存在形态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这种启示,通过考察传统哲学的词性,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理解:哲学将以“哲思”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9.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的理性认识问题转换成“在之中”的存在问题,给真善美、知情意等认识活动一个存在论基础。其思想体系建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观察方法,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康德的“概念+直观”、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等不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是“主体间性”在世界之中的“寻视”,寻视虽以感官切入,实质上却是思想生发的过程。海德格尔的“视”贯透在其揭示在世存在的所有本质环节之中,在寻视基础上衍生出共同此在打交道的“顾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自身存在样式和可能性的“透视”,及洞见真理的“观入”等。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的轨迹路径及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内在涵义,比较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视”的差异,可以辨析海德格尔多重视域下揭示出的人与物、他人、自身、世界整体之间的存在关系,凸显其重要的哲学转向,即把视角从存在者层面转向存在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是建立在价值、理性、主体间性等基础上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的同时,却陷入了实证理性的间隙中.西方近代哲学倡导人文精神,但由于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同时却受此影响,哲学家们最终把人的存在抽象化了.现代哲学家对人的精神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使人的本真的存在及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得到恢复,把人看做是完整的人,使人成为整个哲学的核心,使哲学永远给人类生存以终极关怀,真正实现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13.
肖宁 《人民论坛》2014,(11):179-181
恩格斯在《谢林和启示》中,反复以“神秘”一词来指称谢林哲学及其思维方式的特点,认为“在自由思维中可望见到的则是经院哲学和神秘主义中更加杂乱的东西”正体现出谢林哲学的实质.只要我们完整地看待谢林的思想进程——从神学转向哲学,又再次从哲学转向神学,就会确认这种转向并不是断裂意义上的转折,而是在更高意义上的返回——重新回到原点.  相似文献   

14.
赵绥生 《岭南学刊》2009,(5):77-79,128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模式。近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标志着本体论哲学思维模式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革命,把哲学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与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最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它是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全新哲学思维方式。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反映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最高命题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李云集 《求索》2013,(2):130-13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但艺术哲学在走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即生活之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然而.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繁琐性、平庸性等又可能使得生活之意义被蒙蔽起来。因此,在日常生活双重性问题的框架下,如何定义及处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则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能否走向生活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廓清了现当代艺术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生活的双重性质,即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的困境与诉求.最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胡群英 《理论月刊》2006,(11):11-14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理解马克思”和创新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近年来,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许秀云 《求索》2012,(11):113-1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思想上公然摒弃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在艺术手法上强调反传统与创新性。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西方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异化观虽曾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但为了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现象 ,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 ,并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批判资本主义 ,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赋予异化概念以全新的内容。他指出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着手完成这个任务 ,揭露了私有制中人的自我异化的人间的“非神圣形象”。此时 ,马克思所表达的异化观是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