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法不责微"的心态在作祟,认为"微腐败""微"不足道,殊不知看似不关乎原则的"微腐败"实则是腐化堕落的温床。因此,治理"微腐败",杜绝"法不责微"的心态,必须致力于构建治理"微腐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闵雪  薛忠义 《传承》2011,(31):12-14
"消极腐败"可定义为:品行不端、作风不正的失职失德型的责任行为。分析了"消极腐败"的四种表现,产生的制度、文化和社会根源,阐述了"消极腐败"所具有的四方面恶劣影响,提出了克服"消极腐败"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微权力"也是权力,"微腐败"也是腐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腐败必须受到惩治。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虽"微",但是,一旦滥用权力导致腐败,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治理农村基层"微腐败"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出发,着力构建基层贪腐有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部署做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李克强强调,要确保今年经济社会目标如期完成,严厉问责那些"混日子"、"不作为"、"得过且过"的行为。他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笔者认为,总理说"懒政"也是腐败,不仅是对"四风"的深度解读,更是对百姓的尽职,对人民的负责。要治理"尸位素餐"式腐败,当亮出"利剑",刺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4,(12):84-84
<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现实生活中,面对反腐败和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把"不干事"作为"不出事"的应对之策。我个人认为,"贪污受贿"是腐败,"为官不为"的"懒政"也是一种腐败,甚至可以说这种腐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一点不亚于其它腐败。对于领导干部"懒政"现象,老  相似文献   

6.
"隐性特权"正在悄无声息地诱发着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放松对"特权"的警惕,不把反"特权"作为第一个战场,其结果就是道德防线失守,腐朽思想滋长,腐败行为发生,无法真正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7.
本刊上期专题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身边人"及"身边人"带给领导干部怎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犯罪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形成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为此,国家通过修改刑法加大了对这类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影响力索贿受贿,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身边人"参与腐败行为比起领导干部直接索贿受贿情况更复杂,更具隐蔽性,要真正做到有效打击,将刑法新规定落到实处,恐非易事。如何切实帮助领导干部成功突围"腐败包围圈",营造和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是反腐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钱茂章 《创造》2004,(5):36-36
"凡进必考",是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的一项必经程序,也是从源头上遏制"吏治腐败"的重要举措.但从这些年的实践青况来看,对报考公务员设置了"笔试"和"面试"两道门槛,双重入门关看似严谨,实则漏洞很多.最大的隐患是"大门"堵腐败,"二门"开口子,致使"笔试"中得到遏制的消极因素和不正之风,在"面试"过程中又死灰复燃,重新抬头.为此,非常有必要把"双门槛"改为"单门槛",以确保报考公务员正常程序不致演变成腐败程序.  相似文献   

10.
周延胜 《群众》2015,(3):21
<正>所谓"能人腐败",是指一些在上下级和群众心目中有魄力、有能力官员暴露出的腐败问题。"能人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运行的不规范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一些腐败"能人"因其有能力、有魄力,想做事也做成了事,下级大都惟其马首是瞻,上级有时则"用其能、忍其腐"。他们长期主政一方,对一些重大事项、重大投资决策,违反程序,直接布置安排,听不进不同意见,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甚至无视党纪国法,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6,(11)
正认真纠正"微腐败",必须坚持紧盯"微腐败"的新形势、新动向,将"微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对那些有搞"微腐败"苗头的同志猛击一掌,严肃批评教育,促其警醒改正2016年5月3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相似文献   

12.
吴波 《人民论坛》2015,(9):58-60
家族本身没有腐败的原罪,并非天然地腐败。家族式腐败也只是群体性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群体性腐败的存在对执政党产生了多重伤害,使得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严重趋于庸俗化,使得现实政治运行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排优机制"。为此,需要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强化、党的建设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持续铁腕反腐的齐头并进,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中西方"性别与腐败"关系的研究,聚焦各项研究的解释性框架进行探究性分析,提出应该超越对"女性是不是更清廉"的判断,把问题意识转向探究"性别体制与腐败之关系",询问在具体的政经制度、社会文化语境中,性别体制/性别秩序是如何影响两性对待腐败的态度和行动的。对于中国语境下女性参与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混乱的资本/资源获取+性资本"理论进行对话,提出"性别化的社会转型/性别化的市场社会+性别体制/性别秩序"的分析视角,作为探究女性/性别与腐败之关系的一个可能的路径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时代潮》2001,(10)
腐败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大毒瘤。不反则国将不国:"性贿赂"则是导致腐败的大毒瘤,不除便不能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反腐败究竟是打"老虎"(高官腐败)重要还是拍 "苍蝇"(基层干部的腐败)重要,是打"老虎"好还是打"苍蝇"好之类的问题,可以说是早有议论。赵炳臣的基本观点是"两手都要硬",反腐败既要狠打"老虎",更要消灭"苍  相似文献   

16.
"微腐败"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腐蚀党员干部,容易导致群众信任危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微腐败",从基础工作抓起,筑牢风气建设根基;扎紧制度笼子,推进权力阳光运行;以纪律强化主体责任,增强党纪党规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李鼎楚 《求索》2012,(3):227-229
"性腐败"指"官员"因"色"而滥用公权力的一种现象,它与"财腐败"都是人欲与权力相结合的腐败类型。在古代中国法律中,"性腐败"的罪与罚颇具特色,能为我们提供历史启示。尤其针对反对"性贿赂"入罪者的理由,有促成问题进一步商榷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纵观雍正执掌朝政的13年,可以说,他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雍正刚一继位,便针对腐败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的惩治与清肃。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9.
廖逊 《今日海南》2014,(2):23-23
<正>有人说,腐败是东方国家的特殊现象。其实不对,腐败是切国家的普遍现象。无论是英国长达60年的乔治三世时期,还是美国长达半个多世纪"镀金时代",都是典型的"腐败高发期"。有人说,腐败来自集权,"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其实也不全对,因为18-19世纪的英美两国,都建立了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腐败高发期"照来不误。2005年华盛顿只有人口20万,竟有3.5万人专靠院外游说吃饭,谁出钱多给谁干,分明是合法的政治腐败。假如没有漫长的社会改良运动和进步主义运动,英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早被腐败摧毁。  相似文献   

20.
吴光炳 《政策》2003,(9):38-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腐败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的经济损失和重要的政治挑战。为什么许多人置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顾,顶风而上,公开或秘密地搞腐败呢?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安排上有缺陷是腐败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