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祭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歌 《公民导刊》2010,(5):53-53
<正>司马迁谋篇《史记》,隆重推出了一位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2000多年来,凡有爱国之心的华夏子孙,年年都在为这位杰出的古人祭奠。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打小记忆中,百姓们会在那天将传统节日的符号张罗打点,把龙舟、粽子与屈原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陈艾。这是中国百姓祭奠楚子千年不变的情缘。  相似文献   

2.
文摘精萃     
《时代潮》1995,(11)
天鹅绝唱”——世界名人临终遗言 世界各国的名人在告别人世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各有特色,请看: 作曲家莫扎特临终前突然抬起手臂作出指挥乐队的样子,并且说:“让我最后享受一下音乐的声音吧!” 作家契诃夫临终的话像他平时说话一样简短:“我就要死啦!” 诗人普希金离开人世时的最后一句话是:“生命结束啦,我感到心烦意乱。” 科学家爱因斯坦死前对养女说:“我已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安心去睡吧!”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都说,张自忠将军没有泪。日本人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男子汉。就是当他最后死在日本人手中的时候,杀死他的人仍然整整齐齐地列队向他的遗体敬礼,并像护送自己将军的尸体一样护送他离开战场。战胜的日本军队从一个市镇通过,百姓们得知那具蒙着白布的尸体就是张自忠时,不约而同地涌到街道上,跪倒失声痛哭。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师长也走在行列中,见状大怒,喝道:"自忠将军没有泪,他也不愿意看见眼泪!"  相似文献   

4.
张惠玲 《求索》2015,(3):130-134
谢默斯·希尼以一种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试图找到语言与历史的根,冷静地挖掘品味着爱尔兰民族精神。面对爱尔兰文化与英国文化、爱尔兰人身份与英国人身份的矛盾,希尼在其诗歌中展开了一条自我挖掘、自我救赎之路。诗人通过他熟悉的生活,不停地"向更深处""挖掘"爱尔兰的传统"民族历史"政治和宗教冲突的根源,在后来他通过构建"字母——符号"平台,找到了解决民族性矛盾的途径,唤醒了凝结于土地下的爱尔兰民族历史。他的诗歌彰显了爱尔兰民族精神内在的张力与力量,把爱尔兰民族精神的"荒芜之地"变成了"重生之地",最终让爱尔兰民族精神像"带着露珠的空壳一样重新出现"。最终,诗人希尼自己也完成了从"丰饶角"到"空壳"的自我"纠正"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记得已故作家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曾经像一声洪钟,震撼了我的心。死亡被定义为一个节日,它欲擒故纵地等在那里,等待我们去度过。但因为每个人一生注定只有一次这样的仪式,且有去无回,从而让人祈祷这个节日不要来得太早、太快。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现实就像酷刑,冰  相似文献   

6.
"万老师像妈妈"人们常听到学生发自内心地评价万玲——"万老师像妈妈"。万玲老师也由衷地把这样的话看成对自己努力工作的极高奖赏。"关爱每一个学生,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是她一贯的从教准则。在日常工作中,她舍得用心血去浇灌每一个  相似文献   

7.
人必有一死,死亡对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如何面对死亡。海德格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此在"之死亡作出阐释。要理解"此在"作为"整全之在"和"本真之在",分析死亡就成为必要一环,死亡不是死到临头,而是向终结存在。面对死亡,此在受到"良心"的召唤,展现出本真之在,自己作出决断,不断筹划着自己。  相似文献   

8.
又天 《北京观察》2013,(6):68-69
青春固然值得祭奠,但也不过是生命轨迹中的一抹,轨迹的尽头是我们陨灭的终点。所以那些心动的日子,那些风花雪月,《致青春》更应当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一生。豁达的人一辈子只哭两次,一次是在呱呱落地时,一次在对生命绝望时。我想,如果一生要为自己感动一次的话,就应当把回望青春也算上。至于为何而哭,当是人人心有千千结。不是每个人都像赵薇这样幸运,可以拉开架势,气势恢弘地为青春谱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辛卯年清明节,全国累计已达4.6亿人前往墓园祭扫活动。可见"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被认同与重视!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发展,许多现实问题又突出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倡导文明祭祀中,人们选择着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着相同的追思;而更符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尤其是网上祭奠方式,其前景无疑将会被愈加推崇与看好。网络祭奠方式的出现已经历了约有10个年头,但至今还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或接受。但网祭做为祭祀活动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政》2014,(4):57
<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入土为安"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一方面,墓穴价格昂贵已是老生常谈,民众感叹"死不起";另一方面,多地推出的生态殡葬、低价墓穴又遇冷,很多人并不愿意"便宜死"。抱怨"死不起"又不愿意"便宜死",又一道中国式问题的背后是传统使然。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有一个姑妈,年轻时守寡带大的惟一的儿子在1985年时不幸遇车祸死亡,留下我姑妈一人孤苦伶仃地度日,八年前我姑妈因身体不好,被我接到家与我共同生活,我对她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生养死葬。现我姑妈过世后遗留下约16平方米的店面一  相似文献   

12.
慧远 《乡音》2011,(6):41
于坚是一位诗人——准确地说,是一位生活在云南高原上的浪游诗人。于坚的家乡云南曾经是适于诗人生存的地方,那里有天空中最深最蓝的天空,人群中最朴素最美丽的人群;那里的生命滋润而鲜活,更有着像伊甸园一般让人憧憬、让人留恋的大地。于坚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行走,  相似文献   

13.
土家丧俗"撒叶尔嗬"是土家老人去世之后跳的祭祀性舞蹈.俗称"跣丧".撒叶尔嗬这种仪式中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人有生有死,但人们对死亡又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撒叶尔嗬就是土家人为了减少这种恐惧而产生的祭奠活动.仪式活动中植入了大量祀求生育的巫术表演,表现出对生命的狂热追求,追求致极即是崇拜.这种崇拜通过撒叶尔嗬的舞蹈语汇、歌词和歌中衬词以及其禁忌充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卡尔.马克思刚刚学会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天朝国民",却在屈辱中开始了"中国梦"。有个问题想先问一下:世界上,真有"中国梦"吗?如果有,什么时候开  相似文献   

15.
镜像     
《小康》2016,(16)
正缅怀7月27日,武警唐山市边防支队官兵陪田金芳在唐山抗震纪念墙前祭奠罹难的解放军战士。纪念唐山抗震四十周年之际,武警唐山市边防支队官兵陪伴河北拥军模范、唐山地震孤儿田金芳来到唐山市抗震纪念墙前,祭奠在1976年唐山"7·28"大地震中抢险救灾罹难的解放军战士。  相似文献   

16.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在于送丧仪式场景之如父母生时那般惟妙惟肖(形式统一性),更在于对双亲的诚敬之情始终不改(内在统一性);"祭孝"即"祭祖尽孝",孝子通过诚心斋戒全身心投入祭祀仪式之中,借助想象力量与逝者产生超时空的情感互动,以此来祭奠祖先,追思往事,内心铭记祖辈德行与教诲,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这种通过丧祭之礼所呈现出来的"追养继孝"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深刻体现着儒家在礼学精神、伦理教化、终极关怀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屈原生死观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传,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五日,满怀忧愤行吟泽畔的屈原,怀石自投汨罗以死。 人民对屈原之死是无限同情与崇敬的。千百年来,民间以传统的纪念形式,寄托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哀思。历代文人学士,也对屈原之死作出了各种评价。诗人闻一多认为,《离骚》唤醒了楚国人民的反抗情绪。而“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的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这样的评价是很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1个年头了。但全国人民对他非常思念。记得一位诗人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虽已逝去,但他却真正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周总理为何有如此人格魅力?这是由于他和毛主席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为缔造人民共和国、为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他一生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这里且不说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就从他的日常衣着、吃饭这类具体事情上即可以看到周总理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相似文献   

19.
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一马坚苏联演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世纪性的悲剧。它留下的深刻教训,值得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作为自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鉴戒。否则就可能像一位诗人仿《阿房宫赋》所说的:“苏共之亡,...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10,(12):6-6
<正>12月24日,中共中央台办和海协会在上海为汪道涵同志逝世五周年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祭奠活动。王毅主任在现场发表讲话说,今天来祭奠汪老,首先是要表达我们最深切的追思和缅怀。1991年底汪老出任海协会会长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对台工作,为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