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西:生物能源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8.5亿公顷土地,其中4.44亿公顷可用于农业生产,生物能源的发展空间巨大.巴西还计划在今后两年内增加大约5.65亿美元资金用于农业科研,以加强农业的竞争力,推动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的生产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奇 《重庆行政》2008,(3):41-4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多农业人口,4.9亿农村劳动力。这既是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是沉重的人口负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不少农民开始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在各级政府的助推下,农民进城务工被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劳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时间,农村约50%的劳动力涌向城市,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民工潮",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  相似文献   

3.
切实把农业放在首位文\蒋仲辉一、全党要始终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从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在新形势下,农业在我国这样一个11亿人口的大国应具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4.
李国富 《传承》2007,(12):17-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近9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却持续低迷,总体处于疲软状态,远不能适应国家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飞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坚持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服务人和依靠人。坚持发展为了人,就是要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口综合素质,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大国,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近12亿人口中,农民占SO%左右,农业产值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现代化进程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国4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SO年代,我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撑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全中国人民的温饱基本得到解决。90年代,农业继续作为基础产业,要支撑国民生产总值在199O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我国未…  相似文献   

8.
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我国是农业大国,7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几亿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水环境急剧恶化,农业、农村自身环境污染治理薄弱,突发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农村由于饮用污染水引发和传播的疾病达50多种,严重地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王增源 《湖湘论坛》2003,16(1):65-65,80
江泽民同志指出 :人力资源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资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我们要有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是第一位工作的思想观念 ,切实认真地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一、从中国现实人力资源总的情况分析 ,“数量大而质量低”是其显著特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力资源总量极为丰富 ,目前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每年超过1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打破传统农业社会封闭、半封闭的桎梏,在农村、城镇之间动态地、大规模地迁徙和流动,不仅为城镇产业化增加了人力资源,而且激发出他们自身蕴藏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紧紧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我国国情看,农村面积广大,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9亿多,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中国的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清洁生产对于保障十几亿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应当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历史上,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如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这其中也包括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和在为城市的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刊发表此文,目的是引起大家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犯罪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对之开展深入的探讨与争鸣。  相似文献   

15.
甘伟忠  杨成 《传承》2010,(30):14-15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他的有关论述成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限制,以及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通过对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贡献及其失误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中国向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我国成功地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人世界22%的人口,是一个人间奇迹,同时也是中国面临的巨大压力。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也就提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认清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引导。(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但没有丧失,反而被赋与了更新的内涵。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农…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因而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1949年以来,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围绕农业发展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作了巨大的努力。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莫童 《中国妇运》2002,(2):46-47
我国是一个拥有将近10亿农业人口、分散的个体经营、技术落后的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时代主人》2012,(5):1
农业是国民衣食之源,国家稳定之基。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与否。所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已从单纯的农民身份发展为拥有农民和城市工人的双重身份(本文所指农村劳动力特指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至今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已经形成1.3亿人的规模,他们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