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宗芳 《人民论坛》2011,(11):110-111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法律地位定位不准确、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等若干问题,高校与学生之间也产生了"信任危机",二者矛盾和冲突不断,甚至涌现出不少讼案,因此从大学生权利及权利救济角度、从高校管理方面以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定位角度进行研究,协调二者间的关系对建立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法律地位定位不准确、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等若干问题,高校与学生之间也产生了信任危机,二者矛盾和冲突不断,甚至涌现出不少讼案,因此从大学生权利及权利救济角度、从高校管理方面以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定位角度进行研究,协调二者间的关系对建立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权利的实际享有与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法律完善的过程就是权利发展的过程。法律在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中发挥着七种重要的作用,即法律内蕴、法律表达、法律指引、法律守护、法律争取、法律救济、法律限制等。  相似文献   

4.
黄丹  李军 《人民论坛》2014,(5):107-109
法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而对公民权利的最有力救济应是宪法救济。当前,公民基本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公民信访权利保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安排,建构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对于协调多元的社会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歌雅 《人权》2008,(3):45-49
儿童权利的法律救济,既是人权问题,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离婚背景下探究儿童权利的法律救济,既有助于关注儿童的生存杈、发展权,又有助于关注儿童的监护权、探望权,进而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确保儿童权益实现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赋予公务员保障其权利的途径均为行政途径。这与宪法赋予公民的完整权利救济权不符,与世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也不符。笔者从平等权、三公原则和司法最终救济原则为切入点,赋予公务员完整的权利救济权,以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和稳定公务员队伍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世海  赵爱琴 《前沿》2013,(10):32-34
科学合理的党员权利救济机制,对于畅通党内党员利益表达渠道,维护党员正当权利诉求,限制党内权力,调动党员责任意识,发展党内民主具有积极意义。完善党员权利救济,关键是进行党内体制创新,明确党员权利救济主体和职责,制定和修善党内权利救济的法规,完善党员权利救济程序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高等学校与大学生发生处分纠纷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申诉听证制度实现自身权利的救济。但当前高校实行的申诉听证制度存在申诉听证机构主体地位不明确、申诉机构组成人员角色不清和申诉程序保障缺乏等不足。高校需要明确申诉听证机构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足够权限;高校需要建立申诉机构人员信息库以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申诉听证委员会,并制定合理的申诉听证程序,才能逐渐完善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为大学生的权利救济提供有效途径,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民主法制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权利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法律的思维方式,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强调权利的合理性优于权利的合法性;权利的现实性优于权利的理想性;权利的实现优于权利的救济;权利的保障优于权利的设定;实体的权利与程序的权利并重.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之一,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勾画了宏伟蓝图。但是从法律的视角审视中国农民问题的法律政策却刚刚起步。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民在自身权利缺失和国家权力扩张的双重困境中沦为弱势群体,虽然采取了众多的措施安排,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在农民权利保护领域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之处。权利保护的不足正是造成农民弱势群体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本文从农民弱势地位的成因及困境入手,从权利救济的人本发展观视角提出了我国农民权利救济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1.
建立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告知制度,是程序公正理论、诉讼主体理论、有效辩护原则和程序参与原则的必然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应确立侦查程序中嫌疑人权利告知制度,明确规定告知的主体、告知的对象、告知的内容、告知的程序及不告知的法律后果;并规定值班律师、全程录音录像、告知权救济作为权利告知制度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贾国凯  姜奇 《人民论坛》2010,(6):100-101
在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中经常涉及到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即双方都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却造成了权利损害的事实,因而法院在进行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的过程中,不再是以一种单一的法律适用的逻辑推理即可得出决断,必须进行利益衡量,根据个案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3.
李晓钰 《重庆行政》2010,12(2):90-92
不同的法律关系中,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尽相同。明确界定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对保护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平衡高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义务、维护高校秩序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救济则无权利",这句古老的法律谚语形象道出了侵权责任法保障权利、预防侵权的价值功能。有学者进而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民法乃至整个法律文明的未来。正因此,《侵权责任法》  相似文献   

15.
戢浩飞 《人民政坛》2014,(11):12-13
<正>20世纪,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事业,她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提升,也孕育了法治之路。21世纪,伴随着"法治国家"世纪的到来,我们将迎来权利的时代。无论是在普通的街头巷尾,还是在繁华的都市角落,人们时刻可以感受到权利的力量,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漠视权利的国家。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权利相对于义务,其在法律上往往体现为救济,救济是权利的保障,"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权利与救济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历史地看,为了化解社会纠纷,保障社会良性发展,救济制度在任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无论是从应然角度上或是从现实的角度上看,社会公平都是农民在宪法上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要求和体现。我国之所以形成“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中实际存在对农民的政策和制度歧视,使农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救济权利等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价值理念、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农民宪法上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7.
熊秋红 《人权》2009,(6):34-36
一、中国人权保护的司法建设概述 人权保护首先需要在一国的法律中确认公民的一系列基本权利。在法律确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后,如果一个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那么,他在法律上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司法是进行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也是最为有力的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18.
毛尉 《求索》2012,(7):232-234
现代法治国家为使行政机关能够更好地做到依法行政,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违法行政,都设立了种种监督机制。然而行政主体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出现违法或不当的行为,都不同程度地侵害法律所保护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行政相对人并不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因此需要运用有效手段予以救济。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权利救济制度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和缺陷,在比照分析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救济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提出完善我国行政救济机制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董辰 《人民论坛》2012,(20):116-117
立法主体设置法律救济条款的目的是对权利人被侵害的实体权利进行法律救济。我国法律救济条款的设置有其必要性,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要规范法律救济主体的设置及权力范围,可以通过明确划分救济主体的权限范围,完善法律救济条款的内容,优化法律救济程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黄少洪 《传承》2009,(8):122-123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及上岗成为新职业者的过程中,依法享有不容侵犯的就业权益。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权、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及相关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求职过程中的权利观念,以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