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我党在1978年以后所提出的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条标准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正是坚持了三者的辩证统一,才推动了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这三条标准是围绕生产力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层次上展开的.实践标准从其基本内容上来看核心是生产力问题;生产力标准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根本内容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则是以生产力为基础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可操作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上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主要表现在注重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 ;邓小平从如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江泽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角度 ,来把握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主要体现在本质、科技和标准三个层面。把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之中,深刻、完整地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证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合理性。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层面的论述有着内在的逻辑性,构成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一、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为我们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涵义,提供了一条科学思路,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根据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无论从要领或逻辑上理解,都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科学的涵义。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拥有程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反映;“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  相似文献   

6.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是对执政党保持其先进性做出的科学规定,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从哲学层次上思考和解读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体现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从而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命题,使我们从根本上同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空谈社会主义的非科学观点划清了界限。第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鲜明地确立了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标准,更全面、更科学、更突出了社会主义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8.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之所在 ,亦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 ,其 80年的历史是在为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奋斗的历史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要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 ,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一个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之所在,亦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其八十年的历史是为在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奋斗的历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要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杨祥才 《前沿》2010,(14):113-115
在理论界,有学者提出教育是生产力,有学者提出政策是生产力,还有提出管理、新闻、信息、诚信等是生产力,究竟什么是生产力?要发展什么才是真正发展生产力?认识模糊不清。本文在结合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重新进行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生产力定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对生产力的进步性特点进行了揭示和阐述,对生产力基本要素、影响因素做了划分并对其关系做了分析,从而理清了目前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模糊认识,为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生产本身的客观要求,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为此,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必须能够促进各部门协调的发展、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以及减少社会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发展人才主体生产力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 ,是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总结 ,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根本要求。人才主体生产力由人才 (劳动者 )素质生产力、人才实践能力生产力和人才创新能力生产力所构成。促进人才主体生产力发展 ,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大力发展人才主体生产力的理念 ;要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 ;要按照人的本质特点创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丁泽勤 《前沿》2009,(8):3-6
在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了科学的设想和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列宁结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发展生产力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是正确和失误并存;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立足于中国实际,在这一问题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他更强调生产力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是要自觉进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就是要坚持工人阶级为基础,正确处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就是要以科学理论为主体的先进文化正确地指引人民前进,站在时代的前列.党的建设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建设.把党建设好,是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韦建平 《理论月刊》2002,(12):15-17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生产力问题都曾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生产力观。毛泽东认为生产力是划分敌友的标准,也是革命成功的标准;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生产力观是对毛泽东生产力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生产力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其内容丰富而凝重。它是对我国以及国际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同时它也借鉴了世界各民族国家建设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他的一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 ,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 ,都对生产力作过精辟的论述 ,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生产力观。其核心思想就是生产力标准论。邓小平的生产力观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对各项工作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贺俊 《人民论坛》2024,(6):11-13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学本质,是一个相对于传统生产函数更加有效的生产函数。在这个函数中,制度创新在驱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驱动资本和劳动等要素进入到生产效率更高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新质生产力分析框架和关键命题中,逻辑起点是制度供给,落脚点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经济效率,中间路径和实现机制是技术驱动下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高效组合和利用。因而,新质生产力的国家间竞争表面上是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竞争,本质上则是制度竞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理论的丰富;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则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有许多理论创新: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坚持生产力标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的工作得失、政策对错的标准,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的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20.
科技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揭示的科学观点。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我们要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